“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天下兴。”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的“大农业”结构基本形成;农民收入不断保持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农业一系列的可喜变化,寻根找源,我们不难发现,最深层次的推动力量来自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和有效实施。进入新世纪,在中央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资源“紧约束”的趋势不断加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等。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以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具体农情为逻辑起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以利益协调为根本方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以工农互动、城乡统筹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十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始终坚持了三大原则:一是以工促农原则,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国家采取“二次分配”的方式,运用公共权力,汲取工业剩余,将其投入农业领域;二是发挥优势原则,即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市场条件,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三是三元结合原则,即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力量、市场基础力量、社会补充力量实现高效的有机协同。
十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在三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中推进的:一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路径,即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强化政府投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在现代育种、机械生产、农业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节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领域的重点突破;二是强力的制度创新路径,即重点围绕农村土地产权、农业生产组织、农村金融和农业产业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特殊的区域实现路径,即根据各区域之间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差异,选择符合各自实际的发展模式和战略重点。
十年变迁,“特色”铸就。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蒋永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