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千亿造城”:也有可能不是一场梦
时间:2012-08-17 18:32:54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郭文婧 

    近日,“举债千亿造新城,重现汴京盛景”使古都开封成为网民热议焦点。开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对开封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误读。虽然目前开封老城区的“两改一建”工作整体仍在前期调查摸底过程中,但14日下午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连发三条微博表明态度:“尽管记者的报道不是我们的准确表述,但开封确实需要这样做!”(《经济参考报》8月16日)

    “千亿造城”的消息发出来之后,引起了舆论的一片质疑之声,梳理之后发现,批评主要是三个视角:一是现实不可行,理由是开封GDP刚过千亿,财政收入还不到50亿,财力无法支持宏大的梦想;二是担忧楼市调控成空,认为“千亿造城”的冲动源于政绩工程、土地财政和对抗楼市调控;三是关门决策,决策过程中公众缺席,信息不够透明,有轻慢民意之虑。在信息不对称之下,舆论的批评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开封的相关部门,也完全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新闻报道的后续反应,则又会有另一番感想:一是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兼开封市“两改一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孔祥成说:“开封无意举债千亿推倒一个老城,再造一个新城,更不是建设一个大宋皇城。我们是在推行‘两改一建’的过程当中,不断去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这实际上与我们字面理解的“千亿造城”不同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凭空新造,而是依据基础循序渐进。

    二是目前所谓的“千亿造城”还没有真正进入实施,正处于“前期调查摸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放出这个消息,说是试探民意也好,征集民意也罢,但如果简单指责“公众缺席”、“闭门决策”,确有不公允之处。后来的及时回应,以及书记亲自发微博解释,恰恰呈现了一种借助网络的民意沟通渠道,这一点,恰恰是需要肯定的。

    三是开封网友的反应,似乎并非我们批评的那样一边倒,从公布的数百条网友留言、微博来看,相当多的网友对开封的前景是寄予厚望的,更多的是在支招,“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在打造河南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街区方面,开封,无疑最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整体民意,与一个地方的具体民意,很多时候是有差异的,我们的舆论得差异对待、实事求是。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的一条微博说:“现在的发展环境,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有钱的时代。开封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缺的是市场运作。”这实际上说出了解决之道,现实也是如此。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不是过去的政府独自包揽,而是城市经营,开封GDP的规模已达千亿,如果进行分解,加上社会固定资产加以盘活,再辅以财政的适当投入,造城的千亿资金,或许真的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看浙江的义乌、海宁、桐乡这些焕发新颜的城市,对“千亿造城”可能就真的不应该那么一棒子打死了。

    真正的问题,一者,开封靠什么来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资本是天然逐利的,所以就如市委书记祁金立说的一样,缺的不是钱,而是好项目;二者,开封如何保证千亿造起的城可以持续发展,不沦为一座空城、死城,靠粗放式的房地产业注定是不可能了,必须依靠产业。就产业来说,文化旅游是开封的天然优势,如何将这一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另外,目前正在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许可以为开封打开思路,在新型工业上,提前迈步,美好的未来未必不可以实现。

    总之,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开封的决策者,都应该将“千亿造城”从“房地产”的固有思维下解放出来,否则,“千亿造城”注定是死路一条。如果开封抓住经济转型的契机,用世界的眼光来谋划实施“千亿造城”,谁还敢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注定是一枕黄粱美梦?(城市化网:郭文婧)

新闻链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2-08/16/content_48687.htm?div=-1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