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债千亿造新城,重现汴京盛景”使古都开封成为网民热议焦点。开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对开封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误读。虽然目前开封老城区的“两改一建”工作整体仍在前期调查摸底过程中,但14日下午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连发三条微博表明态度:“尽管记者的报道不是我们的准确表述,但开封确实需要这样做!”(《经济参考报》8月16日)
“千亿造城”的消息发出来之后,引起了舆论的一片质疑之声,梳理之后发现,批评主要是三个视角:一是现实不可行,理由是开封GDP刚过千亿,财政收入还不到50亿,财力无法支持宏大的梦想;二是担忧楼市调控成空,认为“千亿造城”的冲动源于政绩工程、土地财政和对抗楼市调控;三是关门决策,决策过程中公众缺席,信息不够透明,有轻慢民意之虑。在信息不对称之下,舆论的批评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开封的相关部门,也完全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新闻报道的后续反应,则又会有另一番感想:一是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兼开封市“两改一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孔祥成说:“开封无意举债千亿推倒一个老城,再造一个新城,更不是建设一个大宋皇城。我们是在推行‘两改一建’的过程当中,不断去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这实际上与我们字面理解的“千亿造城”不同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凭空新造,而是依据基础循序渐进。
二是目前所谓的“千亿造城”还没有真正进入实施,正处于“前期调查摸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放出这个消息,说是试探民意也好,征集民意也罢,但如果简单指责“公众缺席”、“闭门决策”,确有不公允之处。后来的及时回应,以及书记亲自发微博解释,恰恰呈现了一种借助网络的民意沟通渠道,这一点,恰恰是需要肯定的。
三是开封网友的反应,似乎并非我们批评的那样一边倒,从公布的数百条网友留言、微博来看,相当多的网友对开封的前景是寄予厚望的,更多的是在支招,“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在打造河南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街区方面,开封,无疑最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整体民意,与一个地方的具体民意,很多时候是有差异的,我们的舆论得差异对待、实事求是。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的一条微博说:“现在的发展环境,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有钱的时代。开封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缺的是市场运作。”这实际上说出了解决之道,现实也是如此。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不是过去的政府独自包揽,而是城市经营,开封GDP的规模已达千亿,如果进行分解,加上社会固定资产加以盘活,再辅以财政的适当投入,造城的千亿资金,或许真的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看浙江的义乌、海宁、桐乡这些焕发新颜的城市,对“千亿造城”可能就真的不应该那么一棒子打死了。
真正的问题,一者,开封靠什么来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资本是天然逐利的,所以就如市委书记祁金立说的一样,缺的不是钱,而是好项目;二者,开封如何保证千亿造起的城可以持续发展,不沦为一座空城、死城,靠粗放式的房地产业注定是不可能了,必须依靠产业。就产业来说,文化旅游是开封的天然优势,如何将这一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另外,目前正在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许可以为开封打开思路,在新型工业上,提前迈步,美好的未来未必不可以实现。
总之,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开封的决策者,都应该将“千亿造城”从“房地产”的固有思维下解放出来,否则,“千亿造城”注定是死路一条。如果开封抓住经济转型的契机,用世界的眼光来谋划实施“千亿造城”,谁还敢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注定是一枕黄粱美梦?(城市化网:郭文婧)
新闻链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2-08/16/content_486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