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市化“路线图”成形
时间:2012-08-09 09:14:42  来源:曾妮  作者:南方日报 
    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坚持人本性,坚持从人的需求、人的尺度、人的视角出发,真正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型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实惠”。经过半年来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政策主体文件(征求意见稿)和12个配套文件(征求意见稿)(称简称“1+12”政策文件)正式诞生。这些文件将成为广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总体路线图”。昨日,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第二次务虚会继续举行。在下午的总结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如此强调。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作讲话。

  坚持人本性、创新性、时效性

  万庆良对半年来全市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他说,今年2月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一是思想成果。经过半年的学习培训考察调研,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天花板”明显提升。二是理论成果。市领导牵头开展16项专题调研,各区、县级市及有关部门也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新认识、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政策成果。不断完善新型城市化发展文件体系,形成了“1+N+N”(一个主体文件+若干个配套文件+若干个行动计划)的文件框架。

  万庆良强调,当前,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已经进入“收官阶段”。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好新型城市化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必须把握“三个基本要求”。坚持人本性,就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各个文件和文件的各个部分中,坚持从人的需求、人的尺度、人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问题,认真解决问题,真正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型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坚持创新性,就是从理念到制度,从思路到方法,全方位体现创新,敢于先行先试,不断推出新政策、新思路、新措施。坚持实效性,就是要立足广州实际,充分考虑目标期限和广州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条件,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做到“跳一跳、摘桃子”。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陈建华说,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道路,是广州实现低碳智慧幸福的发展道路。政策也是资源,而且是十分稀缺的资源,涉及行政资源、社会财富的调整和分配,应该慎重使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攻坚克难,集中各方智慧,做好“1+N”政策文件的修改和落实工作。完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几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把广州放到整个珠三角、华南地区、粤港澳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层面来考虑,找准坐标系,明确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问题。空间布局对城市功能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新中轴线和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建设,将引领城市新的增长极。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了“123”的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实现这一构想,相应的政策文件要回答这些问题。三是产业发展问题。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最新趋势,推进石化、电子、汽车、造船、重大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培育若干千亿元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五是民生幸福问题。

  陈建华强调,要认真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从当前经济形势看,经济运行逐步趋稳向好,但离年初确定的11%的增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解读

  建设“国际人才港”实施“363”工程

  《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稿)

  该意见稿提出人才集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总的思路是设置三个主要目标,提出大力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文化引领、民生幸福、国际交流”六大人才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三大人才开发支撑体系,初步把广州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简称“363”人才集聚工程)。

  根据该目标,广州市将实施六大人才行动计划。明确行动计划及其30个人才项目,都明确了量化目标,其中目前已经实施的有8个,按《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纳要(2010-2012年)》已经明确但尚未实施的有8个,其余14个是根据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而新提出的。

  此外,广州市还将打造三大人才开发支撑体系。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留学生广州科技交流会、人才研究智库、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人才特区、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公寓、广州人才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等8个方面。

  138个具体指标衡量“幸福工程”

  《关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稿)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这从来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该意见稿在制度机制、平台体系、重大项目、关键目标四大方面提出了60条具体措施,涉及52项制度机制的制定完善、21项平台体系和32项重大项目的建设,共设定87项关键目标。让“幸福”细化成指标,落到实处。

  据悉,城镇登记失业率、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套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高中优质学位率、每千人床位数、每万人全科医师数、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处置率等都被列为关键目标;城乡三项保险政策内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全市养老床位数、残疾人康复资助标准等被列为突破点。

  该意见稿共涉及的138个具体指标,其中高于国家、省、市及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有14项,基本一致的有95项,高于国内主要城市的指标有11项。

  建立领导干部“三深入”机制

  《关于推进党建创新工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实施意见》(稿)

  该意见稿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理论武装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力争在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把优秀人才集聚在党组织周围、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创新等三方面有新突破,因此提出建立起领导干部“三深入”经常性机制,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

  虚拟社会监管将有具体举措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稿)

  按照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意见稿集中体现了“五突出”、“五体现”:突出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体现前瞻性,提出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突出社会服务管理重点,体现针对性,围绕流动人口管理、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权益保护等社会管理重点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突出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体现可操作性,突出强调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要求,各项政策措施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突出解决社会服务管理瓶颈问题,体现创新性,围绕社会组织培育监管问题、虚拟社会监管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等都有了相应举措;突出政策完整连续,体现衔接性。

  城市规划实现“一张图”管控

  《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稿)

  该意见稿明确提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战略空间布局和各功能组团的发展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规模、实施策略。确立了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网点、生态绿地、综合交通的量化发展目标,并制定鼓励、引导和限制措施。

  同时,该意见稿还强调要提高规划的管控能力。重点以战略规划为引领,理顺“三规”并逐步实现“多规整合”,形成“一张图”管控,实现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乡用地增长边界、功能布局、土地开发强度的“六统一”。

  为解决农村土地和住房管理这一城市管理突出“短板”,提出对建成区内外实行差别化基地管理政策,引导居住入社区,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激励机制,创新村镇规划编制、报建服务和建设指引。提出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有形市场、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市、区、镇三级规划、土地管理体制、标准和服务平台,制定了全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

  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关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施意见》(稿)

  该意见稿完善了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包括落实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机制,建立对决策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等。

  在健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意见稿提出要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党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依规履职,积极落实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直通车”制度等。

  在基层民主制度上,意见稿也作了一些创新设计,包括全面推进居委会和村委会成员直选,逐步减少居委会协管、协办行政性事务,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支持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等。

  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意见稿提出加强党委监督、人大监督,支持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视察或由党政机关牵头组织的调查、检查活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意见稿还提出,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包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网上信息发布,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

  南方日报记者曾妮通讯员史伟宗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