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在上海市社联举办第15期学术沙龙活动,主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和户籍改革”。本次沙龙也是“上海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的一期学术活动。
上海市社联副书记桑玉成教授介绍了“上海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的设想,他提出,退休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等改革,都会带来制度背后的利益结构的变化。因此桑玉成教授提出,户籍改革要听取不同学科专家的意见,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等都有不同的侧重和立场,通过更综合的视野来探讨改革才会避免偏差。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教授、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提出,如何来看待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何来对待流动人口,以及如何来推动城市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的改革,是当前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应努力推动学术部门、政府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交流,这对于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作用。
与会学者对流动人口对于户籍改革的意愿需求和如何进行户籍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上海社科院城市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在发言中提到,较高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更加愿意获得城市的户籍。户籍改革滞后不利于大城市带动的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熊易寒提出,我国地方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人口数量的态度仍然相当强烈。他认为严格的户籍控制排挤了人才,他以深圳和美国为例,说明城市的活力很大程度源自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海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武蓉对如何完善积分制落户政策做了发言,她提出目前本市积分落户制度存在人群面向窄的缺点,提出更加合理的积分指标要更多维度化、更细化和柔性化。针对上海的情况,她指出:郊区新城可以适当放开落户标准;虽然高端人才很重要,但也要适度放开低端劳动力的落户政策;上海落户可以适当往服务业人才倾斜,等等。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博士生陈春林认为,户籍制度承担了国家、市场和社会不同的职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变,国家还权于市场和社会,户籍制度也将逐步把各种福利待遇相剥离,还原户籍的基本功能。她指出,外来人口相对户籍人口作为“单个劳动要素的差别”而非“整个外来人群的差别”待遇得以充分体现,是户籍改革重要的内涵之一。
大家还广泛讨论了大量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影响。任远教授反对简单地认为流动人口增加不利于城市安全的说法,认为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公共安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年龄结构、男性人口比重、流动人口失业率、地区的公共安全的警力配置才是决定城市公共安全的根本因素。熊易寒和周海旺都讨论了本市外来人口聚集和公共资源配置的空间不平衡,认为城市要有更长远的人口和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设施建设和人口导入。
在本次沙龙中,大家还讨论了移民的性别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的“双边缘地位”、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等丰富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