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报道,河南宝丰县搞了个大手笔的民生工程:由政府财政拨款,为40多所中小学和一些敬老院、卫生所统一安装了地温中央空调,总投资近一个亿。但因为电费负担重等原因,装好的中央空调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以宝丰的经济状况,能投入如此巨额资金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不可谓不重视“民生”。而且,在目前还没有国内其他地方大规模推广地温中央空调的情况下,宝丰县此举不可谓不敢为人先。但如此具有“创新”精神的民生工程,为什么会成为学校“甜蜜的负担”呢?就算这些费用学校都愿意负担,但因此“把县里的经费弄得很紧张”,而且还要四处筹措资金来完成这一项目,总归不合适。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根子上还在决策机制上。如果政府部门对民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就一定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工程进行严谨细致的论证,上马不上马,由工程的实际意义以及全县财政收支的总体状况而定。我想,其他方面不考虑,单是这个后续费用的论证并不复杂:中央空调的耗电量多大,一年需多少开支,学校的财政情况如何,能否负担得起,多简单的算术题!是我这外行头脑太简单,还是领导们太复杂,竟至于做出如此“大智若愚”的决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所谓民生工程,“民生”往往是其次的,要义只在“工程”二字——“民生”服务于“工程”。当然,这名头也可以换成别的,诸如“形象工程”等等,其实质不变。政府是由人来主政的,大量“民生工程”不“民生”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权力者的决策究竟掺杂了多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因素?
管中可以窥豹。小小一个县,这工程说大其实也不算大,还有多少更大手笔的投资,在假“民生”之名或假“形象”之名而行“工程”之实?这两天就曝出个新闻:铁道部花1800多万元请名导演拍了个5分钟的形象宣传片,据说效果不佳有违规嫌疑正在接受审计。这“效果不佳”也相当于“用不起的空调”,但即使效果较佳,空调用起了,是不是就算切实的“民生工程”、“形象工程”了?从决策机制上看,太多的工程让人说不清了。
不管怎么样,宝丰这个工程还算是做了实事在这里,负担不起的费用,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电业部门降降价,学生自己承担一部分,学校再掏点,问题也还能解决,咱不能看着这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这样,就算同学们没有好的教室,没有好的宿舍,至少他们还拥有先进的地温中央空调吧。只是,这样的“民生工程”,不要太多了,否则,这不叫“民生”,而是“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