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审时度势,积极引导“逆城市化”
时间:2009-11-14 14:50:58  来源:人民网 
 当前,在我生活的农村出现了许多城里人回农村建房,准备在农村颐养天年的现象(在此我暂且将它称为“逆城市化”),这些城里人原来大都来自农村,只是迫于生计,在生活的压力下去城里务工, 虽然这种现象现在在全国范围内还不普及,但是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社会各界应当提高认识,研究这种现象发生的背后所隐含的原因以及它将带来的社会影响,从而对其作出正确引导,使其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笔者一直生活在农村,现在又是一名农村工作者,自认为对农村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也喜欢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作一些研究,在此对这种在农村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了自己的一些分析,以备大家参阅。

  一、“逆城市化”的概述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指西方国家在高度城市化以后出现的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居住空间的狭窄以及房价的攀升而导致的一批青年人“工作于城市,居住于郊区”的特定现象,它有力的缓解了城市治安、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因而被广泛推崇。

  然而,此处笔者所提到的“逆城市化”的含义则与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大不相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几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城市化被高度重视,一批批中小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原有的大中型城市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作于城市,生活于城市,并逐渐于城市融为一体的现象也极为普遍。这段历史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表面看来,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走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但我们回归我国城市化的全过程,深究城市化的历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有政府因素的参与,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农业人口很被动的被城市化,他们是在城市化大潮的推搡下进入了城市,对于城市的认识很浅薄,很难从意识上将自己农民的身份剥离。这些人到现在就成为了推动“逆城市化”的主力军。

  具体来说,八、九十年代出于谋生的需要,一大批青壮年进入城市各个领域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多数在城里有了立足之地。一方面,较好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固定的住房让他们完全融入了城市,逐渐适应城里的生活,另一方面,这些“新市民”在农村仍有大量复杂的宗族、血缘关系存在,而现在又面临衰老,退休等,心中开始挂念故乡,怀念年轻时在农村的快乐岁月,在这种情怀的影响下,在农村亲友的鼓舞下,他们开始成群结队地回农村建房子,等待以后回乡养老。另一支“逆城市化”的大军力量强大,也不容忽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继续推进,仍然有很多的农村青年继续着他们父辈的城市梦。但由于城市生存成本的急剧上升,尤其是房价的节节攀升,他们开始接受这样的一种生活:租住于他人的房屋,将积累的财富带回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二、“逆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第一,对农村所怀有的深厚感情是“逆城市化人群”推动“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这些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身份演变的新市民大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年轻的时光都在农村度过,可以说他们的性格定型于农村,纯朴的农民意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在农村生活的日子里虽然物质条件贫困,但内心大多怀有美好回忆,再加上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意识也使他们乐于回归故土。

  第二、农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条件越发得到改善是“逆城市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农村所具有的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状况是吸引“新市民”回归的重要原因,相比于城市拥挤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村优势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农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追捧。

  第三,“新市民”在农村固有的血缘、宗族关系的存在时推动“逆城市化”的强大动力。“新市民”在农村大多有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是庞大的同姓氏家族,这让他们回到农村总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在这些亲戚朋友的劝导下,他们总会很乐意回到大家庭的怀抱。
  三、“逆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首先,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还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新市民回家的脚步”。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商场以及娱乐场所等的建设都落后很多,习惯了城里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优越的服务条件,回到农村能否享受到同样的待遇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考虑,这种顾虑也使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产生了迟疑。

  其次,国家关于这一领域的立法以及相关政策的空缺也是这条“逆城市化”的路显得比较迷茫。许多“新市民”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在农民户口转居民户口以后便失去了在农村的本应属于他们的耕地,宅基地,对于如今自己由城市返回农村能否得到政策上的保障表示困惑,国家对于城里人在农村购房、置地方面的规定也亟待完善。

  最后,对于这种 “逆城市化”的相关宣传引导也存在缺位。无论是刚才说的各级政府,还是社会媒体对于这种苗头的关注度还不够,对于这种现象的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大范围的关注,绝大多数人甚至都没听过,这对于我们这场全民性的“逆城市化”变革是极为不利的。

  四、“逆城市化”的引导措施

  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先行引导,为推动我国的“逆城市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也为“新市民”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一方面,政府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引导“逆城市化”,通过提供人、财、物上的支持,包括提供新建房屋补贴,规范农村宅基地的审批,专家设计建设新居等方式鼓励、推动“逆城市化”;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逆城市化”工程建设的重视,把它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考核政府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二,加快农村建设规划,在保持农村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好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要因地制宜,既要进行地质地貌的勘查,确保新村落的选址符合科学、环保的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原村落的特有建筑风格,在保护好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做好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文章,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这项工作成败的重要评判标准。与此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逆城市化”的推动下,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建设农村公园、阅览室、健身室、农活体验园地等丰富“逆城市化”群体的业余生活。

  第三、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和中心镇建设。农村社区化以及中心镇的建设一来可以提高政府在农村的办事效率,加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组织建设,二来也可以通过商场、医院、娱乐场所的建设,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吸引广大“新市民”的回归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加大宣传,通过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逆城市化”的风气。社会媒体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逆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视,要通过大力宣传“逆城市化”对城市发展、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全社会参与到这项变革中来。

  五、“逆城市化”的意义

  笔者之所以大力提倡“逆城市化”,正是看好它能给社会发展带来福音。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随着大量人口流回农村,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在交通、住房、卫生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城市房价的回落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从扩大内需的角度讲,这些城里人大多带着大量财富回到农村,他们在自己的消费的同时也必将影响农民的消费习惯,从而松开了农民的口袋,为我们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作出重要贡献;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说,大量城里人的回迁,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能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礼仪等方面影响农民,推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有知识、有能力、眼界开阔的城里人回到农村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肯定能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开辟更多的新路子,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总之,“逆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举措,各级政府应当审时度势,加强引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更开阔的道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