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宁夏西海固移民纪实:兄弟2家凑钱供1家迁出
时间:2012-06-20 09:40: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搬离自己的家乡,是王志珍多年的梦想。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留恋。

  6月4日早晨5点过,太阳还没露脸,王志珍一家5口人,连脸都没洗,就带着几瓶水、几个大饼走出父母家的大门。

  他的父母跟到门外,默默目送儿子一家离去。王志珍空着手,迈着大步往前走,始终没有回头。门前路边的沟下,是他住了30多年的房子,他连瞧都没瞧一眼。他的妻子母养花和女儿则频频回头,不住抽泣。

  翻过一道梁,村子就完全看不见了。再翻过不知道多少道梁,才能走出大山。

  在山下的一块平地上,这天上午10点,将有一支由208个家庭、1400余口人、100多辆汽车组成的队伍,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乡,开拔到300公里外的地方定居。

  几个小时后,王志珍全家将踏上一块新的土地。而此时,他对这块新的土地所知不多,甚至根本没有到过那个地方。

  “总算离开这个鬼地方了。”坐上朋友的微型面包车,这个37岁的西北汉子长出了一口气。

  这一天,他等了两年。

  别离

  眼前是无尽的沟壑。一条两公里长的土路依山而建,仅容这辆微型面包车勉强通行。透过一侧的车窗往外看,总感觉汽车随时会开到沟里,令人胆战心惊。

  路很陡峭。终于在一个很长的陡坡前,这辆小马力汽车罢工了。一家人不得不下车推行。

  出了土路,是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弯弯曲曲,起伏不平。顺行约4公里,王志珍一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石湾村村口。他居住的菜地湾村,是石湾村的一个小组。

  这里是“西海固”的一部分。

  所谓西海固,是指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隆德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1972年,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动员当地人移民。陆续已有60多万人迁出此地。2011年,当地政府启动“生态移民”工程,5年内,又将有35万人搬到新的土地上。完全搬迁后,这片区域将封山育林。

  这一次移民,菜地湾村有3户在搬迁之列。

  6点多钟,石湾村路边已有不少人在等待。一个小时后,将有3辆大巴车,载他们到山下那块平地上。从那里,这些人开始走出西海固,到距离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约60公里的永宁县原隆村开始新的生活。

  前一天,他们的家当已经装到一辆辆载重卡车上了。所以现在,大家只需携带随身物品。

  一个村民双手抱着一盆他也叫不上名的植物,因为“太喜欢,不舍得丢下”。还有几个村民把小狗装到编织袋中。编织袋上打几个眼,小狗在袋中“汪汪”叫。

  母养花也养了一条小狗。她走到哪里,小狗就会跟着她到哪里。这一次,她本想把小狗也带上,给自己找个“念想儿”,可是王志珍嫌麻烦,她只好作罢。离家的前一天晚上,她特地把小狗关进窝里,免得它跟出来跑丢。

  王志珍临行前的晚上,他的父亲王世成召集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老人没有对大儿子王志珍说什么,甚至没看他几眼。老人只是叮嘱王志珍的3个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

  “明天我就不送你们了。”老人说完就回到自己房间。可是王志珍的小儿子,分明看见爷爷回屋后流下了眼泪。

  在石湾村村口等大巴时,让王志珍想不到的是,老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眼前。两个大男人对视了一眼。还没等王志珍开口,他的小儿子就喊起来:“爷爷,你怎么来了?”

  “我来送送你们。”王世成弯下腰,摸着孙子的头说。

  “爷爷,跟我们去吧,看看我们的新家。”

  “好,爷爷跟着去。”

  王世成说完,看着儿子。王志珍点了点头,始终没和父亲说话。

  今天清早4点过,66岁的老人就起床诵《古兰经》,并特意选了一段“祝福”的章节。儿子一家人出门后不久,他觉得“不踏实”。“离得远了,这辈子不知道还能见几次面。”于是他和老伴商量,决定跟着儿子去看看,顺便再探望3年前迁到那一带的女儿一家。

  老伴也支持他:“去看看吧,回来好和我说说。我就是不在了,心里也踏实。”老伴体弱多病,腿脚不灵便。

  王世成随即打电话给自己的另一个女婿,让他骑摩托车送自己到村口。

  父子二人又站在了一起。爷爷和孙子说说笑笑,不时看儿子一眼。早晨天很凉,王志珍将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披在父亲身上。老人笑了笑,拍了拍停留在他肩上的儿子的手。

  7点多钟,大巴车终于开动了。王志珍靠窗坐着,大儿子静静地依偎着他。爷儿俩都直直地看着窗外。很快,送行的人群就看不见了。

  生出来,活下去

  公路蜿蜒,起伏不平。车上不少人开始呕吐,难受的呻吟此起彼伏。在通往山下的30多公里路程中,即使像王志珍这种常出门的人,也紧锁双眉,身体紧紧地靠着椅背。

  他的妻子及女儿,则每人拿一个塑料袋,低头弯腰,随时准备呕吐。

  “山里人走出来,不容易呀。”王志珍闭上眼睛,长吸了一口气。

  车窗外,是无尽的黄土。裸露的黄土上,间或有一些绿色。

  近些年,西海固部分地区退耕还林,植被明显见好。更早时,西海固多数地方,正如作家张承志所描述的:“这片土地是沙沟连绵的不尽山峦,山上不长树,连草都不长;这里所谓的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

  王志珍和他的祖辈,多年来,就这么“生出来,活下去”地生活着。

  菜地湾村只有10多户,全是王姓,属于一个穆斯林家族,有上百年历史。听当地的阿訇讲,这一家族,应是清同治(1862-1874)年间为躲避战乱搬迁到此。

  清王朝初期,回民与政府的摩擦不断。同治年间,矛盾加剧导致战争,约有20万回民移民到西海固这一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目前,西海固160万人口中,回族占将近一半。

  西海固的平均年降水量不过3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以上。干旱的耕地里,即使高产的玉米,亩产也不过200余斤,而种子就得40多斤。

  如果种小麦,平均亩产为100斤。亩产超过150斤的耕地“就算是好地了”。蔬菜更是不敢奢想的事情。即使现在,王志珍家都很少吃蔬菜,常常是就着一碟盐下饭。

  在王世成的记忆中,1970年代初,逢大旱。日头很毒,田地里寸草不生,连山沟里的长流水也断了。当时还是集体化时代,人不能轻易离开村庄。但王世成和几个族人还是偷偷跑出去讨饭。

  从很早的时候,王世成就想“搬出去”。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们逐渐长大,他手头也有了一点积蓄,便到距离村子60多公里的山下,四处寻找合适的搬迁地。那时,当地掀起一股搬迁风。但凡“有点本事”的人,纷纷投亲靠友,搬去条件好的地方。

  地方找到了,可王世成一算账,又承担不起。地皮倒是不贵,一亩地不超过100元,可要是盖3间房,至少得近2000元。他有4个儿子,3间房远远不能满足需要。4个孩子,他不能偏袒谁,也不能让谁吃亏。

  他还养了两头牛和10多只羊。山下没有放羊放牛的地方,牲畜得养在原先的村子。这样,搬家也没有意义。

  “思来想去,还是不搬了。孩子们谁有本事谁搬吧。”王世成回忆起当时。在驶离故土的大巴车上,这名虔诚的穆斯林闭上眼睛,默默诵经。他识字不多,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可他能背下整本的《古兰经》。

  多年过去,这个大家庭的生活仍不宽裕。4个儿子相继成家,除老大王志珍有两间土房外,其余3个孩子一人一间土房。平日里,他们都外出打工,但“谁也没存款”,所以,任谁也没有能力独自搬迁。

  而王世成自己,则每天到山上割草喂羊。傍晚的时候,他还要拄着羊铲,拖着不灵便的双腿,赶着羊群到山沟里饮水。

  2004年,当地实行“退耕还林”后,他唯一的收入就是每亩每年108元的现金补贴及60斤面粉的粮食补贴。

  搬迁的想法一直压抑到2010年。这一年,当地政府进行摸底,打算组织条件比较差的农户搬出去。迁入地的房子会先行盖好,每户只要交1.4万余元即可。

  这笔钱对于王家不是小数。因为这1.4万元,这个大家庭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选择

  车行30余公里后,停到原州区三营镇的一个大院子中,等待另一支移民队伍。

  等待期间,王志珍读五年级的大儿子王月虎,开始四处找同学玩。几个同学很快凑到一块儿,说着他们对各自新家的畅想。

  “我想新家是白色的窗户、蓝色的屋顶,还有五颜六色的地板。我爸爸说了,一定会满足我的愿望。”王月虎说。他的这个梦想,在学校时就已经无数次向同学们宣布过。

  他的一个同学则说:“我想要一张单人床,上下铺的,还要一个黄颜色的书桌。”

  “我要一辆自行车,还想要一辆遥控汽车。”另一名同学说。

  说完,3个孩子脸上带着笑,开始互相追逐嬉戏。

  王月虎不知道,如果没有他叔叔的支持,他根本就得不到这个梦想。

  在2010年政府组织的搬迁摸底中,王志珍和他最小的弟弟均满足搬迁条件。可是1.4万元的个人支付,王志珍和弟弟都犯了愁。

  王志珍结婚早。15岁那年,他就娶到大他一岁的母养花。婚后不久,他出门打工,10年间被“黑心老板”骗过多次,最终没攒下钱。回到村里后,他就和父亲一块侍弄土地,偶尔也出去打短工,但始终“没存下钱”。

  在政府摸底时,王志珍手头只有9000元。他弟弟手头的钱也不比他多。而老父亲王世成在陆续为几个孩子成家盖房后,更是拮据,连自己生病都不舍得买药。

  为此,王世成召集了一次家庭会议,好决定让谁先搬出去。

  “你们哥俩商量一下吧,不要伤了和气。我只能出2000块,谁搬家我就把钱给谁。”王世成直截了当地说。

  兄弟二人互相推让,没有结果。

  当时,王志珍住的两间土房,已经开始漏水。如果简单修葺,能支撑几年,得花将近2000元。如果推倒盖成砖房,至少得1万元,从经济上考虑,不合算。

  另外,他的3个孩子都已经上小学。女儿王月梅,现在读六年级,在班上是年纪最大的学生,因为她比同学晚上两年学。

  菜地湾村没有小学,最近的小学在6公里外的石湾村。通常,学生们得在早晨6点前赶到学校。山里的孩子走得快,至少也得50分钟才能走到。山路陡峭,无法骑自行车,更不通班车。

  冬天天亮得晚,5点过出门,还伸手不见五指。大人不放心孩子一个人上学,也不可能每天送她,所以王月梅就迟迟没有进学校。直到两年后,她的一个堂妹到了上学年龄,二人才得以搭伴。

  “孩子的学习不能耽误。他们能考个学校,我们就有希望了。”王志珍的弟弟当时对父亲和哥哥这样说。说完这句话,3个大男人都流下了眼泪。

  最后决定让王志珍先搬出去,弟弟把自己手头的钱借给哥哥。这些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志珍才还清。

  在这辆开往新生活的大巴车上,王志珍平静地讲着。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静静地听。

  “我们搬出去,挣上钱,把全家都搬过来,就是对爷爷和叔叔最好的报答。”王志珍对女儿说。

  小月梅点点头,用力咬了咬嘴唇。

  走出轮回

  上午10点,车终于再次开动,一路向北,渐渐远离西海固。

  西海固生态环境恶劣,但因地理位置处于秦岭山地以北、六盘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南、河西走廊以东,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和文化重镇,早在西周就有建制。历代王朝更替,这里常是兵戎相见的地方。东汉史学家班彪避乱河西时,途径西海固,感伤抒怀,写下《北征赋》一文。

  从秦时起,这里就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原州城内,能找到不少文化遗迹。

  兵戈已止,丝路已断。历史发生了一个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是迁出。

  车渐行渐远,王志珍变得有些不安。“说实话,带着全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我还是有点担忧。”

  很小的时候,他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父亲唯一的本领就是种田放羊,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在这个极度缺水的地方,父亲要去找水的话,地里的活儿就没人做。

  因此,小小年纪的王志珍,就不得不为水而奔波。也因此,他没读过书,不认识几个字。他家兄弟姐妹当中,只有一个弟弟读到五年级,其余的人都没上过学。至今,王志珍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在那份重要的搬迁协议中,他的名字是别人先写下,他再在名字上按上红手印。

  家里吃的水,要从几公里外的地方去弄,通常单程得一个半小时。

  早先,家里有一头骡子。父母把两个塑料壶搭在骡子背上,递给他一个舀水的勺子,他就赶着骡子出门了。

  当时,他年纪小,个头矮,力气也不够,要想把装满水的塑料桶搭在骡子背上,根本做不到。为灌水,他不得不一勺一勺地舀,常常把自己弄得湿了一身。冬天尤其难过,天寒地冻,水洒在衣服上,很快就结成冰。好在山里孩子皮实,他倒没因此生过病。

  家里用水很节约,但一天至少也要运两趟水。

  “我们那一代的孩子,小时候哪有工夫玩?”王志珍笑着说,“拖水的路上也得看着,说不定能捡些柴火回去。”

  山里晚上冷得很。即使6月初,家里都得烧炕。

  后来家里缺钱,骡子卖掉了,王志珍就开始挑水。等他能干农活的时候,弟弟就接替他挑水的工作。这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出资为各户修了水窖。

  各家挖一个洞,用水泥铺底抹壁。下雨的时候,把雨水引到窖中。后来进行改造,从屋檐下引管道,直通水窖。饮用水及生活用水,都从水窖中打。

  在这里,人们常年不洗澡成为一种习惯。“谁舍得用水呀?一星期洗一次脚都是浪费。”王志珍的妻子母养花说。

  娶亲后的打工生活也未能改变王志珍的命运。但他想通了一件事,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儿女,重复他过去的生活。为此,他回到家乡,帮着父母和妻子干活,让自己的儿女读书。更多的条件他力不从心,能做到的,只是不让孩子干农活,以免影响学业。

  “我们这里走入了轮回。不生孩子,家里劳力不够用。孩子大了,当劳力,又读不上书。再生孩子再分地,地多了劳力又不够用,孩子还是读不上书。人走不出去,我们就代代穷。”在行进的大巴车上,一名阿訇总结道。

  阿訇的话,引起一阵共鸣,有人甚至为此鼓掌。

  “现在好了。我们走出去,新的生活开始了。”阿訇高声说道。

  听了这话,王志珍笑了出来。

  新居

  下午两点一过,车队驶进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

  笔直的街道两边,整齐划一地盖着一排排红砖红瓦的房子,正面还刷了米黄色的涂料。每户两间,50多平方米,并配以铝合金门窗和水泥地。院子占地7分,红砖院墙,门口有一条砖铺的小路伸到街道。

  在老家菜地湾村,王志珍家的两间土房只有40平方米,一间住人,一间厨房。住人的一间,一个大炕占了大半间屋子。一家5口站在屋里,几乎没有腾挪的空间。屋子里黑乎乎的,一股霉味,裸露的土地上坑坑洼洼。

  “我们在老家就是凑合活着。”看到新居,母养花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而在前一天下午,她几乎不说话,一个人去搬空的老屋看了好多次,甚至还特意放下老屋的窗帘。

  从石湾村搬来的住户,事先已规划好区域,各家抓阄,拿到自己的门牌号。

  找到自己家的房子,王志珍的3个孩子兴奋地跑进去,东看看西瞅瞅。留着山羊胡、走路蹒跚的王世成也不落后,摸着白色的墙壁大叫:“这是我住过的最好的房子。”

  王志珍和母养花夫妻二人,并没急着进屋。他们站在房门前的台阶上,妻子双手搭着丈夫的肩头,满脸笑容,请别人照了张照片。

  “一辈子能住到这样的房子里,我就不算白嫁给你。”母养花对王志珍撒娇道。看到孩子们都在笑她,她搂着小儿子亲了一口。

  实际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甚至闽宁镇也并不存在。1997年,福建省与宁夏自治区共建移民安置点,后设镇制,故名闽宁镇。原隆村的名字则来源于原州区和隆德县两个地名,这里安置的是这两个地方的移民。

  西吉县人马志祥是最早一批的闽宁镇移民。当时,当地政府给这一代移民提供的,仅有2亩宅基地和6亩耕地。房子需要自己建。

  1998年10月,马志祥与两名乡民,租了一辆东风牌卡车,拉着简单的行李和工具,来到闽宁镇。“当时镇上就只有开发办的几间房子,到处是荒草,连个人影也没有。”他回忆说。

  他们白天拓土坯,晚上就钻到自己挖的坑中睡觉。天寒地冻的时候,3人挤到一块儿过夜。3个月后,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土房。

  第二年,这里盖房的人就多起来。渐渐地,闽宁镇发展到4万人口。经过多年种植,耕地也变成熟地,玉米的亩产量能达到1000多斤。

  “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马志祥说。目前,他被调到原隆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为新移民提供帮助。

  眼前的一马平川,让孩子们特别兴奋。王志珍的家当还没卸完,他的小儿子就找出自己的铁环,到平整的水泥街道上滚起来。

  街道上很快就充满孩子们的笑声。有小姑娘推出儿童自行车,忙不迭地学着骑;两个同是从石湾来的小男孩,拿着一个气不太足的篮球,当街拍起来。

  搬迁之前,王志珍特意购置了一台彩电和一台双缸洗衣机。

  在菜地湾,根本用不着洗衣机。可是他听说,搬到原隆村后,家里会有自来水,所以不顾妻子阻拦,花280元买了洗衣机。“我就是想让你省点劲,我也能穿得干干净净的。”他对妻子说。

  家里原有一台彩电,10多年前买的,图像已经有些模糊。在菜地湾,他还能凑合看,毕竟村里只有10多户人家,串门也不方便,眼看着没多远,可没10多分钟走不过去。况且各家条件都差不多,他也不会感觉“丢脸”。

  “这里大家都在一起住,串门也方便。我不想让自己太没面子。”这个干瘦的西北汉子笑着说。

  收拾完东西,王志珍用水桶支撑木板,为父亲临时搭了一张床先休息。然后,他骑上那辆已经买了10年的摩托车,在早已来此地的姐夫的带领下,到镇上购置床和食物。

  按照穆斯林的传统,乔迁新居后,要“热锅余香”,即做一顿丰盛的清真餐。

  这天的晚饭,直到晚上10点过才吃上。但是连晚上不怎么吃东西的王世成,也破例吃了两大碗鸡块。

  未来

  6月5日清晨4点一过,王世成就起床,戴上儿媳妇昨天用自来水给他洗干净的白帽子,跪坐在门外诵《古兰经》。当地已修建了清真寺,但他还不知道在哪里。

  他仍特意选择了一章,诵了半个多小时,以祈祷儿子能得到祝福。

  不多时,王志珍夫妻二人也起床了,吃一口昨天路上剩下的干粮,就拿起铁锹平整院子。可能是干活的声音吵醒了孩子们,他们也起床,加入到干活的队伍中。

  一家人说说笑笑,院子很快就平整多了。

  院里还有很多空地。王志珍听到消息说,等村里统一规划后,还可以再盖两间房。“到时候我把房子盖好,就把你和妈接过来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笑眯眯地看着儿子,不说一句话。

  父子二人围着院子走了几圈,有说有笑。王世成不住地摸着他的山羊胡子点头。离别家乡时的沉重已经一扫而光。

  王志珍发动摩托车,对父亲说:“爸,我带你去转转。”

  王世成坐定,摩托车一溜烟就窜了出去。

  “你们的爸爸是不是发烧了?”母养花和孩子们调侃道。

  其实她知道,丈夫不是没有担忧。从菜地湾搬出来的时候,王志珍口袋里只有不到2000元,存款“一分没有”。

  买了床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后,更是所剩无几。不过,夫妻俩商量好,别在父亲面前流露出忧虑,免得老人担心。他们还计划,在父亲走的时候,让他给母亲带500元钱回去。

  所以,从这个上午开始,王志珍就不断找人打听打工的事儿。

  “这里有很多机会,比在老家强多了。就是自己打工,赚钱机会也多的是。”王志珍的一个朋友对他说。

  这个朋友早在多年前,就自发移民到永宁县,从别人手中买了宅基地,在此安了家。这一次,他跟随王志珍等一道,把户口迁到原隆村,成为银川市正儿八经的居民。这些年,他靠着打工,小有起色,并在银川市区购买了商品房。

  “别人能成,我也能成。”王志珍给自己打气。

  他还真带回了一个让人“踏实”的好消息。当天下午,相关部门为新移民召开了一次大会,表示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拿到合格证后,政府会给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他还听早他20天迁到这里的人说,那一批移民中,已经有100多人找到了工作。

  “快给我念念,上面写的什么。”一进屋,王志珍就掏出一大摞政府发的宣传资料,招呼女儿给他读。

  王月梅拿起资料念起来。王志珍听得津津有味,母养花也凑过来听。末了,女儿来了一句:“爸,我教你认字吧。”

  “我学我学。”3个孩子的爸爸像个小学生,“看看,我有老师了。”

  家里又一阵笑声。

  天渐渐阴了下来,一会儿竟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无事可做的3个孩子打开电视看。王志珍突然对他们说道:“好好学习去,争取考个好大学!”

  孩子们只好乖乖地关掉电视,躲进里屋。小儿子回头朝父亲扮了个鬼脸,“砰”地一声关上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