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建在家门口,没事儿就来这里转转,锻炼锻炼身体。”初夏,凉风习习,万木吐翠,在梁平县屏锦镇新建成的木版年画广场,一位矮小结实的老太太正带着4岁的小孙孙玩耍。
老太太名叫黄长玉,今年69岁,是屏锦镇屏锦村3组村民,家就在场镇上。她告诉记者,过去,场镇并不热闹,连擦皮鞋的都很难找到;如今,不仅建起了休闲广场,超市、餐馆、家电卖场也是红红火火,“县城有的,场镇上也有,生活很方便。我们乡镇的生活真是大变样!”
这是梁平多年来推进小城镇建设,拉近城乡距离出现喜人变化的一个缩影。
量体裁衣 城镇分为四大类
梁平县城乡建委副主任李红波近日告诉记者,全县33个乡镇、街道,根据区位状况,被分别规划为县城新区及周边镇、市级中心镇、区域重点镇和一般乡镇四大类。针对不同类别,实行“量体裁衣”——
县城重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乡聚集和辐射功能,县城周边乡镇则注重风貌建设和功能配套,与县城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市级中心镇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和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为重点,提档加速,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区域重点镇则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一般建制乡镇突出特色,加强与周边乡镇的贸易往来,努力改善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
梁平县城乡建委村镇科科长郑文兴介绍,县财政设立了乡镇发展专项资金,在2011年13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20%。对屏锦、袁驿、新盛三个市级中心镇,每年在市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按照要求进行配套,每年补助100万元;对云龙、虎城、福禄三个县级重点镇,每年补助40万元;其他乡镇补助20万元。
除了财政资金补助,从去年起,梁平还提高了建制镇城市建设配套费返还标准,由过去的“四六开”或“三七开”,变为100%返还给建制镇。郑文兴说,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
“二十个有” 基础设施配套全
地处梁平西部边陲的碧山镇,与四川大竹县接壤。由于境内无大的河流和大型水库,场镇饮水一直比较困难。
去年初,该镇投资180万元开建人饮工程,从临近的花石水库铺设一条长10公里的供水管道至碧山场镇,日供水达500吨,群众饮水不再难。
一到夏天,污水横流、蚊蝇乱飞,这是过去屏锦镇常常出现的场景。
屏锦镇副镇长彭楷隆告诉记者,场镇有近3万人,过去,垃圾用推车运到临时填埋场,污水直排到龙溪河。如今,当地已投资2500万元,建起了日处理污水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500万元,建起了日运转垃圾6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成立了环卫所,场镇保洁工有近30人。场镇上还安装了400余盏路灯,居民夜晚回家不再“打黑摸”。
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五年来,梁平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6亿元,用于新增和改造供水管道、道路桥梁、亮化绿化、排污管线、防洪河堤、垃圾填埋场以及卫生院、教学楼、公厕等社会公用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梁平提出了乡镇“二十个有”的思路,即:让每个乡镇有1个广场、1个公园、1条硬(油)化集镇过境路、1座自来水站(厂)、1套垃圾收运设施、1座污水处理设施、1座标准化卫生院、1个生殖健康服务站、1个新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个文化服务中心、1处文体活动场所、1处健身步道、1所敬老院、1所幼儿园、1个连锁超市、1个农贸市场、1个汽车客运站、1个邮政所、1个司法所、1个气象信息服务站。
产业支撑 镇域经济发展商机多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只能是一座“空城”。
产业兴,则集市旺。有了产业的带动,更多的人口才可能向场镇集聚。
场镇人口集聚程度,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人来了,要吃要住要走路。小城镇建设在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形成有效循环体。
礼让镇启动了生态渔业示范园建设,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加入合作社,不仅可按股分红,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他们,还纷纷在集镇买房居住,做起了小生意,聚集起场镇更多的人气。
纺织加工微型企业、中美合资西南石油设备检测基地、烟花爆竹企业……近年来,先后有14家规模企业和近200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落户屏锦镇。伴随着产业的兴旺,该镇先后打造了以休闲为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的锦水小区;以商贸娱乐为主的屏锦商贸中心;以餐饮建材为主的渝江大道;以居家为主的20000平方米锦华小区;以鲜果交易为主的西师街——场镇人气越来越旺。
梁平县有关负责人称,在梁平,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活跃城乡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