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意味着要避免把“社会建设”归结为“社会管理”,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社会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的能力来实现社会参与,其中既包括政治性的社会参与,亦即履行公民权利、行使公民义务,也包括非政治性的社会参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和私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念与上海当前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根据上海实际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的进一步落实。
经济建设与“人类发展指数”
从人和物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要把人作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人当然离不开物,经济发展当然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物质资料高度匮乏的条件下,人的生存尚且困难,当然谈不上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奔向全面小康,一些地区已接近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用“人类发展”作为指标来衡量,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联合国发展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以综合了健康、教育和收入三方面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国家成就。在201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1位。在改变这种局面的全国努力当中,“人类发展指数”在内地各地区里排名第一的上海,具备更强的能力,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上海的经济水平领先于全国,但经济增速落后于全国,这一方面意味着上海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另一方面意味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而获得新的动力。
避免把“社会建设”归结为“社会管理”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我们也要防止把社会和谐尤其社会稳定与社会活力对立起来。
社会活力的核心是社会成员的活力,而作为社会生物的人,只有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才可能真正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这样的自由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而作为自由个性之社会条件的那种理想社会,也只有通过非理想条件下个人的社会实践,才可能逐步逼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意味着要避免把“社会建设”归结为“社会管理”,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社会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的能力来实现社会参与,其中既包括政治性的社会参与,亦即履行公民权利、行使公民义务,也包括非政治性的社会参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和私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文化建设、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从人和自己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的主体是每一个个体,而每个人对自己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另一方面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树立和实现踏实高尚的人生理想,使尽可能多的人有更好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过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舒适而有意义的人生。创新转型的一大任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文化建设,不仅使本市居民过上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物质生活,和谐、有活力的社会生活,而且过上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追求身心健康、真善美统一的人生理想。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承担着特殊使命。全社会各行业各单位都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但相比之下,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有更大的责任把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大学的其他功能,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则是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的推进动力和完成条件。与人的生存相比,人的发展是一个更高目标;与人的单方面发展相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更高目标。高等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知识创造之地,也往往是先进社会理想和美好生活方式率先孕育和培植的园地,理应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和师生干群交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作出应有贡献。
(童世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