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住宅建设用地开源节流,缓解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基本地形地貌来看,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多丘陵,华北地区虽以平原为主,但山地和丘陵也较为常见,东北及西部地区则属多山地貌,城市市郊大多有浅山或丘陵。改变传统居住理念,改变传统城市扩张中重点开发地势平坦的市区周边地区的旧思路,转向城市郊区山地或丘陵地带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平面扩张对城市周边农村耕地的挤占,缓解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消除城镇建设盲点,医治“城市病”。我国现有地级以上、人口超百万的大中城市近200座,市中心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房地产价格过高、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城市郊区则发展滞后,“城市病”与城镇建设盲点并存。在市场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地球村”基本形成的背景下,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在大中城市又过度向城市中心区集中,显然弊大于利。着力发展以城市郊区山地或丘陵为重要载体的“卫星城”或小城镇,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安排。这样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整合利用城乡土地资源,而且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城市建设中的“丛林效应”、纠正城市建设中盲点过多、安全隐患过大的弊端,更有利于防止城市建设过多占用耕地,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综合配置水平与效率。
有利于形成立体化、宜居化城市景观,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我国自古就有“枕山而居,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改变平面扩张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实施向城市郊区浅山或丘陵扩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新型卫星城或小城镇的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改变城市过度拥挤的状况,形成城市立体化发展格局,改善城市居民居住与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居民便捷交流、有机融合。
有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节省城乡居民工作与生活成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趋同与融合。住在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不代表一个人的职业特征;住在市郊或小城镇逐渐成为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特别是在交通、通讯日益便捷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人口向郊区合理疏散,有利于改变城市居民过度集中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活动效率的提升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可见,在城郊山地、丘陵建设“卫星城”的城镇化模式,是我国人多地少条件下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思路。但在实施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整个工作应以有效消除“城市病”、缓解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有效推进,切忌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第二,处理好城镇郊区山地、丘陵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应看到,并非所有城郊山地、丘陵都适于城镇住宅开发,相关工作应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人居条件有机结合。
(刘迎秋 余慧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