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园林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意杨换植,并承诺,全市120条街道上剩余的1300余株意杨将在今年年内陆续全部更换。市民投诉说明承诺还没有兑现,麻烦、苦恼仍然存在。
这几年,每到夏天,意杨飞絮成为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飞絮可以导致皮肤出现小红疹、瘙痒、红肿等现象,刺激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还有说法是意杨种植年限这么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市民,除非不出门,意杨飞絮几成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烦恼。
绿化是城市公共事务,种什么树,也是公共决策。武汉的意杨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对廉价且生长速度快的意杨受到青睐。有人说,意杨枝繁叶茂,为武汉市民遮阳几十年,其正面作用不容忽视,这是一方面,现在意杨越来越被诟病,绿化部门明确表示这些树种必须被取代,问题超过了正面作用。这也证明,市民为当初的绿化种植承受了代价、忍受着烦恼,城市绿化的主导思路,职能部门的倾向与选择,对城市的影响何其大而深。
树种了,再换掉,有时可能是合理的,有时可能是一种浪费。意杨开始种植时是1.9万株,购树成本是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因为飞絮被换掉,又要消耗这样那样的成本。这就让人会想,当初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现在的困扰是否曾被预计,把树换掉,困扰固然是没有了,但这样的反复、试错,不能说是正常合理的。
在武汉的行道树问题上,不只是意杨才是焦点。比如法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同样是因为一些优点,法桐进入武汉市民的生活。然而上世纪90年代,法桐飞絮严重,影响市民生活,以致批量砍伐,法桐一度淡出武汉的行道树种的首选。如今,因为通过嫁接、修剪等手段,可以使法桐无法结果,飘絮带来的污染问题大部分已解决,法桐又开始被接纳。法桐得以在城市保存,继续发挥作用,或可欣慰,但其中的曲折、波动,需要反思。
目前还没有一种新技术让意杨不开花,换掉几乎成了唯一出路。2011年的数据,武汉共有30万棵行道树,未来5-10年里,我市主干道上的意杨将逐步被樟树、枫香、蒲树等无污染的树种取代,加上法桐,不是小数目。有的树种市民还是不知道怎么确定的,它们有什么缺点,也不清楚,意杨的教训,警示很多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避免,不能故态复萌,旧事重演。
夏天一到,阳光灼人,没有树是不行的。树要种,城市要绿化,但更要放眼长远。武汉历史文化悠久,城市容貌也有自己的特征,在园林、建筑、规划等方面,还有很多专业人士。绿化植树是要造福于民,如果带来麻烦,这就让人遗憾,并使城市形象和品质失分。眼光看远一点,就会尽可能听取多方意见,就会思虑周全、仔细权衡,为城市持久积蕴品质,为市民生活稳固地涵养品质。
很多问题说起来是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意味着责不在己,但当下,我们是“责任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为后代留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以百年眼光为城市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