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成报刊“停”,不免让人嚼出些许“折腾”味道。
郑州这次拆报刊亭的主要理由是“还路于民”。重视民之路权,当然很好。但是,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当初一次次规划改造、升级改造时,怎么不提这个“路权”?相反,都把报刊亭看作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看作是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标志。可是,最新改造未过数月,却又兴师动众要全部拆除,这不是折腾么?
公建设施不是孩子搭积木,兴致上来了就建,看不顺眼了就拆,一点也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也许就因为花钱无需经主人同意,才这么任性。反正拆与建都有理——“建”,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品位;“拆”,为规范城市交通,还路于民。在“民意”的名义之下,拆与建,就多一层光环。也就是说,现任领导拆了是政绩,下任领导再建又是政绩。很多地方,类似的事情,就这样类似地在循环进行。
“还路于民”,很中听的一句话。但是很多“民”还并不知情,什么时候这跟民众有直接关系的事,你与他们商量过征询过?即便有民知情,但往往也是难以领情的,因为事实上,不少政绩工程并没有真正为民、惠民,而有些恰恰是“违民”的,甚至是绑架民意的。就报刊亭业主而言,当初是花大价钱买下亭子的,拆了,生计怎么维持?这样建了拆、拆了建,最被折腾的还是民,业主会因损失和生计而牵出诸多纷争,读者会因此不方便买到报刊杂志,诸多影响都在这折腾之中。
像国内不少城市报刊亭,也是占道的,但整得很有章法。尤其杭州,央视报道称,“把报刊亭变成了一个综合服务点”,是连自行车打气、买电话卡、缴水电费等等都可以办的“百事通”报刊亭。这才真正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也切合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其实,还路于民,可以找多种对象和路径,不必拿报刊亭开刀,更不要一味为“市容整治”而忽视文化建设。
不妨听听央视之问:北京、上海、伦敦、柏林等城市的报刊亭网点更密,他们是不是都应该接受郑州的批评,因为他们也都阻碍了交通?我想插问:这折腾来折腾去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利益在驱使?今天“退路进店”了,明天“规范统一”了,后天“买断承包”了,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比如报刊亭的“管理费”、“占道费”等,又比如进店“摊位费”等等。有些事看起来微小,其实水很深。折腾有时候就好比把水搅浑,浑水才可摸鱼。类似的例子,过往不少地方都有,不能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