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汇改的意义何在?
时间:2012-04-18 09:33:02
来源:中评网
中国央行决定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汇改举措迈出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步。中国企业家发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文章称,尽管在选择汇改的时机上,考虑到了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释放有利于今后汇率走势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同时,稳定贸易的方针今天也更多地依赖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势头,而与汇率调整的直接关系并不大,但是,汇改更主要的目的还是表达了中央政府今天把它作为目前一系列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坚定信念。
文章分析,如果说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拉开了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的“双轨制”序幕,那么,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就是一个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遭遇到的投机势力的冲击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重要举措。它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欧美日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未来短期内全球流动性泛滥和热钱流入所造成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不断增加,但是,如果资本账户的管理还是在有效的状态下,那么,近期建立在一揽子汇率制度基础上的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于海外热钱流入从而单边推高人民币汇率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今天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即期与远期汇率之间,远期汇率与未来即期汇率之间的套利行为,从而确保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在合理均衡的价值尺度上。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确保各种商机不断的形成,于是,人民币汇率先“强”后“弱”的趋势会日益明显。至于汇率强劲是否会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会提高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这完全取决于中国社会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的研发能力,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所支撑的消费水平是否能替代目前大众财富积累为主要动力的投资增长模式,也更取决于金融市场环境的成熟度和金融监管的效率性。否则,汇改的结果会带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病”的结局虚假的繁荣带来暂时性的强势日元国际化时代,而一旦泡沫崩溃将是漫长的经济低迷格局所造成的弱势日元的时代。而且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日元的低迷很难再挽回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实力。总之,未来人民币“弱势”的格局应该自然地反映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稳态增长的成熟发展阶段才是正常的。
第三,汇率波幅的扩大必然在短期内会影响投资与贸易的增长,会促进外汇市场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而在中长期,强势人民币和开放的金融体系会利好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但会挑战中国实体经济的财富创造模式和经济增长的活力。事实上,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一是中国改变大国的发展方式,从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转向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靠专利打造财富的企业发展模式,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和风险共同分担的有机体。二是国民整体的个人财富迅速增长,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金融制度在不断完善,而金融全球化又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繁荣,所以,虽然在那种状态下靠成本竞争的制造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却变得更加开放和强大。三是兼顾技术创新和金融深化的两种发展模式。此时,汇率的强势是这个国家经济强大的必然结果。当然,有别于上面三种“好”的可能性,出现不尽人意的结果,那就是汇率升值挤出制造业,同时造成金融业的泡沫。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的监管部门和金融体系自身一定要具备“逆周期”的风险管理的思维模式。
文章表示,考虑到以上汇改可能产生的影响,今后我们一定要促进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而不要过早去追求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金融资产的增值效应。为此,这需要我们的金融家要为企业家量体裁衣,尽快提供各种规避汇率风险的保值业务。同时为了降低企业克服汇率风险所产生的保值成本,国家要为出口企业降低税负,从而保证汇改不会造成实体经济的活力下降的后果。另一方面,伴随汇改的深入,一定要加快中国金融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步伐,尽管改变中国企业靠成本和价格竞争的盈利模式。同时,让汇改的深入来推动有利于民富的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所需要的金融基础环境的建设,从而确保内需和投资的良性互动关系,以避免产业空心化的悲剧在中国重演。最后,在做实做强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追求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深化和全面开放的金融投资理财渠道以及由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所支撑的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感受到所付出的一切改革的努力,都会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而今天任何不顾改革的合理顺序,操之过急、好大喜功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做法,都会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事倍功半,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