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适度温和物价上涨”为何难以避免
时间:2012-04-17 10:46:3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国英  

    在今年一季度GDP增幅连降5个季度仅为8.1%、规模工业利润下降5.2%、央企3年来首次利润下滑之际,短期内整体经济下坠之势已然明显,对此最好的药方必然是“货币放水”,而这又必然会以“物价上涨”为代价。

    在2012年第8期《求是》杂志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发文《关于稳价安民几个重大关系的思考》,文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适度温和物价上涨难以避免。”

    这是个大实话,对于新兴经济体尤其如此,因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交易商品范围的扩大,而这些均需要“货币放水”为基础;这又是个无奈之举,在今年一季度GDP增幅连降5个季度仅为8.1%、规模工业利润下降5.2%、央企3年来首次利润下滑之际,短期内整体经济下坠之势已然明显,对此最好的药方必然是“货币放水”,而这又必然会以“物价上涨”为代价。

    实际上,在今年春节过后,央行即一改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的“货币收紧”政策,逐渐以“货币放水”应对经济下行态势——在央行2月24日下调存准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再次于日前下发通知,将于4月1日起对专项票据置换进展顺利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给予1%存准金率的政策优惠。

    客观而言,通过分析今年一季度的诸多经济数据,已经表明我国经济已由去年下半年的“下行”态势,演变为当下的“下坠”态势。在这种严峻形势之下,为避免整体经济的大幅触底,适度启动“货币放水”显然是需要的。

    但问题是,“货币放水”的幅度究竟以多大为宜?由此可容忍的“适度温和物价上涨”又是多大?而在上述技术层面的疑问之外,我们更应提出理念层面的拷问,过度依赖“货币放水”,还能维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多久?在短期“货币放水”的应急之外,我们更应如何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回答上述技术层面疑问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广义货币存量(M2)和通胀水平,我国M2余额从2008年末的47.52万亿元增至2011年末的85.16万亿元,4年来增幅高达80%左右。而因为“货币放水”之于通胀的滞后效应,我国CPI在2009年的-0.7%之后,虽然央行2010年下半年后持续通过加息、增加存准金率和央票等手段收紧货币,但是2010年、2011年的CPI仍然分别达到3.3%和5.4%——对于超量的“货币放水”,宏观经济的后续反应一般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经济增长仍呈下行态势,此种情况通胀早期会适度温和,后期会大幅攀升;第二种是经济增长大幅回升,此种情况通胀早期会大幅高企,后期会相对回落。相比而言,第一种情况更为可怕,这表明“货币放水”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已不明显,同时表明“滞胀时代”可能即将到来。

    令人忧心的是,我国当下的经济状况,已然与第一种情况相吻合。这表明我国当下的宏观调控,已经面临着极为难解的两难困境:其一,短期内如不持续“货币放水”,整体经济可能急速下坠探底;其二,短期内如持续“货币放水”,则通胀必将再度高企,而且整体经济在短期缓冲之后,仍然难以确保中长期不再大幅下行。

    如果说在10年前,我国尚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房地产等领域尚没有完全实现商品化,此时通过大幅“货币放水”,满足整体经济需求、并一定程度拉动经济增长尚属合理。那么,在告别这一阶段之后,如果仍然执迷于此,而没有真正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则必然会酿成两难苦果。

    当下的尴尬局面,已然表明,持续“货币放水”,不仅不可能持续挽救我国经济,而且必将引发更为严重的通胀。

    当然,面对我国当下已然下坠的整体经济而言,短期应急式的“货币放水”固然需要,但必须适度。与此同时,更应明确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只有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以大幅降低税负压力和真正转变行政职能为前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