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有效路径
时间:2012-04-13 10:06:20
来源:东方网 作者:沈 栖
已有些时日了,农民工常处于“被关注”的社会地位。往好的说,近年来“两会”农民工代表成了媒体的聚焦,不少城市表彰有贡献的农民工,至于农民工吃苦耐劳、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等品质更是赢得口碑;当然也有负面的信息,或遇到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有些大城市以安全为藉口清除农民工,或一些地区有治安问题,首先追责的是农民工,或无端地将农民工视为城市脏乱差的渊薮,等等。
城市无权让农民工走开!任何歧视和驱赶农民工的做法,说轻的,是某些人封建等级观念在作祟,从本质上说,则是对农民工人权的侵犯。尊重农民工,也不止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而是要把立足点放在如何让其在城市中有体面地工作和生活。话分两端说:作为农民工自身当然亟需调适心理,改变观念,开阔视野,提升素养,以逐步适应城市生活;而政府呢,理应尽多尽快地创造条件,担当起教育、培养、扶持农民工的社会责任,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浦东新区日前启动的农民工“3+1计划”便是一个极富范本意义的举措。
据悉,由浦东新区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和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袂组织开展的这一活动具体分为“职业发展研修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师带徒计划”及“服务计划”,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浦东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先进个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引导和帮助新区广大农民工学习技能、提升素质。可以预言:浦东新区以开展“3+1计划”为契机,定能为农民工融入浦东、共同促进浦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客观而论,一个人的智能(学识、技术等)固然有点遗传基因的先天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靠后天的教学、训练、培育。农民工绝非天生的愚钝、落后,只要按循序渐进的方式接受文史知识和理工技能的熏陶,也会日渐聪慧;他们也绝非天生就是只配从事简单化、重复性操作的低端工作,只要有了一定的学识和技能,他们也会在高端领域大显身手的。可以论定,农民工如今在社会劳动结构中普遍处于低层次、浅层面,他们缺的不是固有的潜在智力,而是甚少有学习的时间、进修的机会和适逢的运气。诚如农民工潘朝富在浦东新区职业发展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所说:“新区为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和提升机会,设身处地地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尽快地提升自己,更好地融入浦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去。”
作为社会的一员,农民工自有与城市人一样受教育、受培养的发展诉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也是公民身份认定的逻辑前提。“公民身份”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T.H.马歇尔详细论述的。在1950年出版的《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一书中,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的认定是由三个要素——公民要素、政治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公民要素主要是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人身自由、言论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等),政治要素指的是公民作为政治实体的成员有参与政事的权利,而社会要素是指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一系列权利,与此相关的是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根据英国的经验,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认定中的公民权利主要发展于18世纪,政治权利主要发展于19世纪,社会权利主要发展于20世纪。反观中国,“公民”、“公民社会”、“公民权利”等字眼基本上是集中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几乎毋庸夸饰地说,马歇尔所论及的公民身份认定的三方面权利已浓缩地在30多年的时间里,广为人知,普遍认同,并且被人们以法律的途径力践之。如今浦东新区实施“3+1计划”,乃是为证实这一点平添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鲁迅曾经明确提出:“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当然“为的是进化”,对于长年缺失学习习惯的农民工,为此“不妨受苦”,但一旦培养成为人才,那便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了。鲁迅还制定了一个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立人”纲要。时下,进城的农民工只要勤于工作,“生存”、“温饱”似不成问题,当务之急的是要“发展”。像浦东新区实施的“3+1计划”无疑为农民工的“发展”预设了一个令人激亢、催人奋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