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以慈善为幌子高价圈钱。这个所谓的“爱眼工程”,除了有个香港注册的身份,其他种种言行破绽百出、违法之处颇多,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难揭穿的骗局,竟然在全国各地持续近4年。需要反思的,显然不只是完善境外注册慈善机构的监管,还有让骗局得逞的土壤。
让无数学生和家长轻信这个工程的,绝不仅是慈善的名义,还有学校甚至教育部门的“撑腰”。仅举一例,2009年6月,全国学生爱眼工程“三亿近视康复计划”走进曲阜,不仅该市教育局局长主持了在曲阜一中举办的捐赠仪式,曲阜市市长助理、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等官员也出席。
“爱眼工程”在各地开展的很多“慈善活动”,都有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的参与。从中可见,“爱眼工程”能够在各地校园畅行无阻,和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有着莫大关系。而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的推荐,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岂不就是最好的“免检”标志?随即而来的问题是——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为什么会让这样一个明显是圈钱的公司大肆行骗?
不能排除一些地方官员引入“爱眼工程”本出于“好意”,但这并不能推卸地方官员的失察之责任。况且,“慈善合作”的背后,有没有利益勾连更值得追问?搞定学校或教育官员而去搞推销的“盈利模式”,一些贩卖教辅书的书商就曾用过。“爱眼工程”的各地工作站有无类似行为,当深入调查。
多少无辜的学生不仅被骗了钱财,还耽误了眼睛保护,令人扼腕。对此最需要反省的正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缘何非但不起把关作用,还成了“帮凶”。后续的调查也须以此为重点,才能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