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竹立家:用好的制度推进“三农”改革
时间:2012-03-17 08:59:47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50%以上,使我国 的城镇化水平上了一个关键的台阶。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 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将进入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阶段。目前,我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与农村的建设和管理有着显著的“趋同化”趋势,因此,如何从制度安 排上破解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二元化”困局,搞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协调城乡共同发展,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

   诚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也不断加 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差异大的现状客观存在,“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因此,面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现实,适应中国城 市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趋同化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寻求实现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制度路径,从根本上 解决“三农”问题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未来10年上一个新的台阶。

  面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要破 解“三农”困局,关键的环节有两个:一是改变观念,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到关乎中国的现代化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二是把解决“三农”问题的临时性、 阶段性的“政策性安排”,改变为长期性、稳定性、刚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战略”和“制度”两个层面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化解“三农”问题的症 结,为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提供价值和制度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在未 来10年到20年,这种人口转移将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高峰期。我们必须在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战略设计时从观念上引起高度重视,把“城市化”作为解决“三 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来把握,使有序的人口转移,与生产性转移、服务性转移、消费性转移、人口的质量和素质的提升、社会的稳定和谐等,通过“现代性的制 度安排”有效地协调起来。

  未来中国要真正繁荣富强,实现持续的稳定与发展并成长为一个高度“现代性国家”,其基本前提或关键就在于正 确处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一个根本出路就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防止“转移人口”的“二次贫困化”,真正实现城市化过程中人 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人口素质的根本性提升。否则,不但中国目前以“城乡二元化”为主要特征之一的贫富差距可能会持续拉大,甚至城市本身也由于人口的涌入 形成新的“贫困阶层”,并因为不同阶层新的矛盾与裂痕而陷入“拉美陷阱”或“印度困局”,最终导致发展的放缓乃至停顿,使社会现代化难以实现。

   我们知道,所谓“拉美陷阱”,是指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因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以及“过度的城市化”等发展中的问题,不仅在城乡社会的 “结构转型”中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所谓“印度困局”,是指印度农业产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阻 止富裕农场主进城的脚步,导致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农村破败,农业乏力。有人提出,通过政策来提升农产品价格,从而让农民们更能获利,进而增强农村的吸引 力。可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让城市的居民难以接受。这两种情况的后果大家都可以看到,既使农村失去了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又使城市周边形成大量的“贫 民窟”,结果使整个社会发展陷入混乱、矛盾、冲突,陷入“发展陷阱”的泥潭。

  “拉美陷阱”和“印度困局”的“发展教训”,应当成为中 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车之鉴。“三农”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一方面既容易造成大批的失地农民,造成大批没有现代技能和现代观念的农民;另 一方面也会造成我国城市化障碍。这样,就会严重制约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影响现代化的实效,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性并进而危及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因此,解决“三农”困局的出路,是要从战略高度来思考,要下决心推进“社会结构性改革”。从发展全局、发展整体来谋划和推进“制度转型”。可以说,仅依 靠所谓的政策扶持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了。农业、农民、农村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发展困境,只有寄希望于更为根本制度的变革。也就是说,要通过制 度形式来实现“三农”困局的突破,要在未来10年、20年之内,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通过制度变迁、整体改革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来 实现整个“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结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制度改进的角度统筹规划解决“三农 ”困局,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我以为有三项制度改革 必须加快推进。

  首先,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流动起来”。换句话说,要在全国普遍推行居民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不再让户口成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转移的障碍。我们户籍制度如果实现改革,一方面可以为我们一直推进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扫清“制度障碍”,使城乡居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增强政府威信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会摆脱户籍对农民身份的限制,使人口的自由流动获得制度保障,让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型计算机的开发与使用,使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具备了取消户籍制度、实行居民制度的技术条件,对全体居民实现 “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能。十三亿多人口,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使身份证、医疗证、社会保障等各种证件都可以放到一卡通里面。在全国推行居民制度 之后,劳动力的动态、有序流动就成为可能,既可以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增强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又可以使居民个人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获得稳定感和 安全感。居民制度使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就可以在当地户籍处备案,变为那个地方居民,这既可以极大地提升社会福利的均衡度,使全国人民都可以均衡 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也可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其次,要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相联系,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破解 “三农”困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简单地讲,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让地转起来”。即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土地的“资源财富”变为“资本财富”。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度,农民基本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使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能动性都很难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土地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制度设 计”就是“资源”向“资本”转换的“地票化”。换句话说,就是要适时在全国大规模地推行“地票制度”。地票制度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土地国有、个人使用、 使用权允许转让”。这就是说,地票制度不改变土地的国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只是“使用权”可以转让,目的是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由此引发的腐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实行地票制度后,由于转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还是国家,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家一级的“地票银行”来管理和监督“土 地使用权的转让”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土地交易税”,县乡一级可以建立“地票交易所”,具体完成交易过程。当然,土地“地票制度”是一项复杂的“制度设 计”过程,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但大的方向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土地“地票化”以后,一方面可以彻底改变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固有联系”,使农民转变 为“市民”成为可能,因为农民可以通过使用权转让普遍富裕起来,带着“资本”进城;另一方面,土地的有序转让可以增加民间投资向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使 用效率,减少土地的浪费,减少权力对土地的侵占,把土地财富直接转让给农民。同时,地票化在明确各种土地的用途以后,也可以加大对国有土地的开发利用,保 证农业用地的18亿亩“红线”。“地票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实行地票制度的技术条件现在已经具备,我们在 搞北斗卫星网,2011年底就覆盖全国,为全面推行“地票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最后,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破解“三农”困局的一 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清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让城自动建起来”。从人类文明史、社会现代化等更为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城市建立和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是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这个城市盖再多的房子,也没有人愿意待在那里。我个人 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加城市的数量,让那些产值、财政收入、城区面积、人口数量、管理模式等都符合现代城市管理要求的县镇实行“城市化”管 理。

  这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虽然发展很快,但人口基本都集聚在一些中心城市。受现有政策和规划的限制,一个经济发展很好的县镇很难变 成一个市,按照城市来管理。例如,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不少城镇,加上外来人口的话,人口之多,财政收入之巨,完全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应该实 行城市化管理模式,使人口就近、方便、廉价地向城市转移。因此,今后我们应该考虑下放城市的审批权限,由地方省级人大根据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具体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城市化标准,规划和决定本省的城市数量与规模。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扩大就业、促进服务业扩张的 重要渠道,是居民之间相互服务、自我管理、扩大消费、共同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我国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城市数量的限制, 新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多年间,城市数量一直保持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约660多个,几乎没有变化。因此,不管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市,都需要首 先放开城市审批权,让那些已经具备建立城市条件的县、镇,转换为城市化管理模式。

  总之,面对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要从 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从战略层面思考社会发展全局,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重构入手,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社会的管理技术,按照“以人为 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有序有效地加快推进制度层面的改革。把破解“三农”困局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