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河北承德县人,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河北省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自考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历任承德县政府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承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体改委主任;中共承德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中共承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中共平泉县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县长;2008年6月任中共平泉县委书记。2008年1月,当选为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先后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食用菌产业十大新闻人物、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优秀领导者、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所撰写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增强县级执政能力的关键》一文在中国当代杰出领导文献《时代潮》刊发;所撰写的《增强执政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文在中华“精英杯”论文大展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篇论文和文章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刊物发表。
平泉位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处,素有“京冀门楣、通衢三省”之称,历史上曾是个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商贸重镇,后因军阀混战、日寇入侵而日渐萧条,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忽如一夜春风,唤醒了这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使这座默默无闻的省际边界“小城市”发生了“大变样”。今天的平泉,“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既浸透历史文化内涵精髓,又闪烁着现代产业光芒的城市名片闻名遐迩;文化产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等一批与科学发展观相伴相生的现代产业加速崛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全面小康生态先进县、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活性炭之乡等诸多殊荣相继荣膺;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城市干道、一片片展示现代城市品位与个性的楼群、一座座蕴含着浓郁契丹文化的精品建筑、一个个盛满市民笑脸的广场公园……开启了尘封的历史,创造了凝固的艺术,托起了一个加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信心和决心——源自对省委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系列一脉相承的重大战略的深入解读和领会。2008年4月29日,省委召开了三年大变样动员和推进大会,提出以摧枯拉朽、荡旧涤新的气魄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继此之后,省委省政府又做出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进而把省委的决心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定信心和坚决行动,平泉通过开办假日党校、举办科学发展观大讲堂等形式,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党员干部聆听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等高端人才授课,通过召开恳谈会、万人问卷等形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建议,深入解读省委的系列重大决策方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省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科学决策、系统决策、战略决策。首先,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绝不仅仅是建设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工业化的发动机、现代化的加速器,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大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其次,产业是重要的城市要素,没有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化就没有动力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省委顺应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循环化趋势和国际产业演变规律,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做出的战略抉择;第三,作风建设是软环境建设,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第一竞争点,是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所在、民心所向、企业所盼,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保障。三者一脉相承、有机融合,既有工作落实层面的硬性要求又有意识形态领域的软实力打造,既统一于科学发展观又来源于科学发展观、服务于科学发展观,均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深入理解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下定决心的前提和基础,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平泉将工作主题确定为:全体动员,全面创新,全民创业,以中等城市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档次、上水平。
谋划和推进——坚持把“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放在赢得省际竞争、提升河北形象的高度,强力推进“三城同创”和“六创联动”工程。平泉是辽宁、内蒙进入河北的门户,平泉的城市形象不仅关乎平泉,关乎承德,更关乎河北。在省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辽宁、内蒙将与河北相邻城市凌源、宁城作为省际次中心城市进行全力扶持与打造,一副与河北竞争资源、比拼形象的架式已经全面拉开。对此,平泉面临的选择是要么被边缘化,在竞争中落伍,要么勇敢担负起省际竞争的重任,加速崛起,率先发展。根据对县情的这一基本认识,平泉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大胆摒弃“县城概念”,牢固树立“城市理念”,强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深入实施“三城同创”(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工程,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城市管理经营立体式攻坚,从城市形象气质到城市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
一是规划引领未来。平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文化有传承,产业有基础,发展有特色。围绕将城市古风古蕴与现代特色巧妙融合,使古城焕发青春,彰显特色魅力,在激烈的省际竞争中加速崛起,我们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请“大院”、聘“名家”,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城市,确定了“两轴、三区、五极”的城市网络体系,规划控制区由26平方公里扩大到158平方公里。在总体修编基础上跟进编制了县城商业网点布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基础设施配套和重点区片的控制性详规,2008年城市总规被省市政府定位批准为中等城市标准。为确保规划执行不走样,不断强化“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的理念,坚持“一套班子研究、一个出口发布、一支笔审批”,确保规划不走样。《城乡规划法》颁布后,迅速组建了城乡规划局和乡(镇)村规划管理所,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一体化管理,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
二是拆迁突出和谐。为了破解拆迁难问题,推行了“统一规划、毛地挂牌、行政拆迁、净地供给”的工作模式,把拆迁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广大群众,工作中始终做到“一把尺”、“三公开”(拆迁方案拆前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安置方案公开)、“三严格”(严格拆迁人监管,严格拆迁管理程序,严格接受社会对拆迁的监督)、“三清楚”(清楚拆迁底数,清楚拆迁方案,清楚责任部门)。去年以来,全县共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动迁4267户,不但没有引发大的不稳定问题,而且许多群众发生了由不愿意拆到主动找政府申请拆的转变,在破解了拆迁这个焦点、难点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亲和力。
三是建设强调品位。规划是“T台”,建筑是模特,景观是时装,个体完美、相互映衬才能共同演义凝固艺术的精彩。为提高城市品位,我们投资5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城市形象、数字城市、城市绿化景观、城市道路、城市照明、城市公共安全6个专项设计,并制定了单体建筑设计“预审”和开工前“终审”的审批流程。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去年以来,共完成投资32.6亿元,实施了府前广场、府前大街等城市精品工程10项,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8万平方米,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等公建工程17项,新建园林式精品住宅小区21座,旧城改造70多万平方米,新区开发100多万平方米。
四是管理围绕人本。按照“人本化、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现代城市管理方向,实施了总投资800万元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形成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到主动、由定性到定量、由分散到系统、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城管执法由单纯执法到执法服务的根本转型。将治污治乱与净化美化相结合,两年来共打造城市重要节点景观23处,取缔了城区内所有燃煤散烧锅炉,外迁、改造“双高”企业11家,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增加15天。2008年,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并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文明城市,“三城同创”圆满完成创建任务。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文明生态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六创联动”工程,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理念、要求、标准以及建设中等城市的工作节奏、工作力度、工作质量来统领和带动整体工作实现新跨越。
挖潜和提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启动尘封的历史,让记忆与现实对话、文化与产业对接、经济与生态共赢、城市与乡村统筹。城市发展靠要素支撑,“三年大变样、六年上水平、九年出精品”,既要一招不让地抓好“规划、拆迁、建设、管理”这些直接环节,更要抓住产业支撑这个根本,浚源通流、固本强基。
一是展开科学发展双翼,驱动现代产业、城市经济共振齐飞。现代产业体系与中等城市建设相互契合、相融相通,如同科学发展的双翼,只有共振齐飞,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确立了“三省通衢新枢纽、省际边界次中心,五港内陆大基地、京津休闲游乐园,冀东区域中心带、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按照既遵循国际产业发展大势和普遍规律,又传承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的原则,坚持以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平台,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进行构筑,以文化产业为纽带进行串联,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行支撑,以资源、生态安全进行保障,强力构筑“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前轮牵引,先进制造业、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业后轮驱动”的“动车组式”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推动产业走上“微笑曲线”的高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高端化,实现中等城市与现代产业体系双桨齐动、双翼齐飞。根据产业基础现状和县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城市规划定位为“一中心四组团”式发展格局,同时将省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与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统筹考虑,同步实施,将产业聚集区划分为相互独立、功能互补的六个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与城市四个组团相互契合。主城区,依托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以综合型城市为主要特点,打生态经济之牌、走科学发展之路,按照宜业、宜居、宜游的思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城区,充分挖掘利用红山省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适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北城区,以华北物流园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周边生产要素向平泉聚集。辽河源区,依托辽河源国家AAA级景区、契丹始祖发祥地、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发源地等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河源文化于一身的宝贵罕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建设“原生态旅游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七沟良好的小城镇建设基础、建设用地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水力电力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中等城市与现代产业建设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要素的迅速聚集,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3.2万,城市化率提高到3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综合实力排位5年提升了58个位次。
二是把城市文化挖掘当作大生意来做,让城市的一砖一瓦皆文化。城市经济是桩大生意,历史文化挖掘是篇大文章。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眼前最大的难题是“差钱”,将来可能显现的最大问题是低水平建设和千城一面,没有个性。为此,我们把城市经营的重点聚焦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文化产业的打造上,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围绕唱响“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城市名片,规划了四个文化产业园区,推进实施了总投资45亿元的40个文化产业项目,有效实现了彰显城市个性、搞活城市经济、聚集城市要素的多赢统一。例如,围绕挖掘契丹文化,开发建设了市民主题文化广场,与此相呼应,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契丹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项目,在泽州园竣工开园前夕,举办了中国首届契丹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顶级专家汇聚一堂,学习交流,献计献策,同时成立了中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并落户平泉。契丹文化主题公园和广场的建设,不仅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省际边界小城因契丹文化而闻名遐迩,公园及广场周边土地价值大幅飙升,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信心不足的投资商纷至沓来,去年储备的8宗800亩土地高价挂牌出让。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拉动了商贸流通,活跃了城市经济。今年以来4家星级酒店(其中2家五星级)争相落户,并均已开工建设,打破了平泉没有星级酒店的历史;公园东侧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的泽州园商业街项目,广场对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3.4亿元的水岸华庭综合商住项目已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拉动近万人向城市聚集,吸引400多个商铺落户;此外,古八沟大街恢复改造、山庄企业集团夷狄佳酿宫廷酿酒文化及工业观光旅游开发、清真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保护、华北物流园区等城市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或即将开工建设,一个冀辽蒙三省交界处群众幸福指数最高的文化魅力之城、宜业宜居之城、山水园林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三是全面启动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让乡村和城市同繁荣,农民和市民共福祉。京沈快铁将于2012年竣工通车,途经平泉并设站,这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届时平泉将纳入京津两大都市1小时经济圈。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对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农家有机食品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项目情有独钟。为此,平泉把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目光瞄准在吸引两大都市的消费上,在狠抓产业富民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立足“看得好”,大力实施植绿攻坚、封育禁牧、节能减排、面源污染和五乱治理等环境整治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8%,名列全省各市县第3位,努力让整个县域成为一个纯天然的大景区。立足“吃得好”,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县创建活动,聘请专业机构对全县农业资源做深入分析、分类,对生态、休闲、高效农业发展做整体规划,对大气、土壤、水进行质量控制,实行有机认证,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积极开发有机食品。立足“玩得好”,深入挖掘、高起点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平泉多民族聚居和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荟萃的特点,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运动和民间娱乐项目,着力打造异域风情,突出神秘体验。立足“住得好”,结合新农村、文明生态村和小城镇建设,实行整村改造,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区别各村特点建设设施农业型、城郊建设型、生态旅游型、商贸流通型新村,目前全县20个市级以上示范村全面开工,10月1日前全部入住,以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向国庆60周年献礼。立足“学得好”,在深入挖掘红山、契丹、大清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多处近代历史遗迹遗存的优势,大力挖掘开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上山下乡、文革四清时期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元素浸透到城乡肌理,让每一个来平泉的游客在休闲消费的同时,充分享受精神文化大餐,让广大群众每一天都享受京津都市人在旅游时才能享受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