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晋东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保护策略
时间:2012-02-23 13:54:26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柳超强 李迪华 乔青 王春连 

       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群组成的空间单位。它包含建筑群体、由建筑群体围合的空间场所和它周边的自然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新农村建设的浪潮,老村风貌破坏严重。然而这些传统村落记录了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形态,反映了村民朴素的信仰,是真正适应其地域环境的生存艺术。

    面对此种情况,如何评价和保存传统村落的价值,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寺庄镇的36个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落空间的关系,展开对村落布局、建筑、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

一、研究区概况

    研究基址位于晋东南地区高平市北部寺庄镇内,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太行山西缘南段,沁水煤盆地之东缘。区域内共15192人,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

二、村落的整体布局特征

    村落整体布局是村落空间演变的结果。一方面它反映了村落在时间上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它反映了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遥感资料和建筑CAD进行GIS叠加分析,辅助实地访谈,可以对村落布局特征进行判别。

(一)村落整体布局的不同类型

1、条带型村落

    条带性村落的形成是主要受水资源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山西水资源匮乏,其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聚落的分布和发展。平地村落因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而山村则为了避免洪水淹没而沿等高线或溪涧成条带型布局。由于煤炭运输带来的商机,另外一些村落则沿主要道路布局,随道路走势不断扩展,形成条带型。

2、伞型村落

    伞型村落大多依山而建,选址在远离洪水侵扰的朝阳缓坡之上,山下有小河缓缓流过。这一类村子因为顺应地势,从山头向山脚不断蔓延,最终形成一种扇形的布局形式,形同一把撑开的雨伞。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从山上逐渐走向山下,渐渐的布满了整个山坡。

3、格网型村落

    格网型村落一般形成在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地势平坦,村庄的发展不会受到太多限制,其路网则是高效的垂直格网形式。这些村子由于良好的交通条件,大多成为了区域的商业中心。

(二)村落与自然的关系

    水对于村落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村庄离不开水,但又不能离水太近。平地河流两岸有湿润的土地,便于灌溉,同时又有平坦的道路,因此成为比较富庶和规模较大村落的集中地。而沟谷里的河道,小气候阴潮,降雨时期容易内涝,因此村落一般在离河道距离较远的山坡上,且只分布在河流一岸。

三、村落的建筑特征

    调研的40栋建筑主要分为乡土民居建筑和乡土宗教建筑。所谓乡土民居建筑,就是村民日常生活所居住的房屋;而乡土宗教建筑,则是村民祭祀祖先或者神仙的场所。

(一)乡土民居建筑

    寺庄镇的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因为每个村子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以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式样,有临街的小院子,有靠山的联排住宅,有村落中心的二进院。这些式样既是对传统老建筑的继承,又是随时代发展而更新改造的结果。

(二)乡土宗教建筑

    乡土宗教建筑也非常多样化,有先王庙,关帝庙,娘娘庙,祖师爷庙等等。从建筑的形式上来看,有门楼式的阁、有独栋独院的庙、有与民居平排的单体祠堂等。

    乡土宗教建筑在传统村落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它是人们祭拜天地的场所。其次,在村落的空间结构中,宗教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是村落主要的集会场所,每逢节日或发生重大事件,这里都是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节点。另外,很多宗教建筑还对村落的建设范围起到了限定作用。

(三)乡土建筑的特点

1、乡土建筑材料与形制

1)使用当地材料

    山西地处黄土高坡,黄土是烧制砖瓦的原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以大院的结构体系多为砖木结构。其基本结构形式为砖石砌墙,上方为传统的木构架结构。对外是高大密封的砖墙,对内是开敞的大院,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小环境。

2)建筑形制灵活

    调研建筑大部分为合院形式,正房为长辈居住,等级最高,地势较高。而最南侧的院落,住的都是辈分较低的子孙,地势也较低。南侧院落一般也与院落大门相连,交通量较大,故而院落面积相对较大,地势最低。

    这种合院正房处在主轴线上,其它部分依轴线分布两侧,但这种对称并不严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宅基地面积、与道路距离等等。如离道路距离近的建筑,一般面宽较窄,因而倒座的一端可能没有耳房。

2、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建筑的选址遵循理想居住模式经验

    当地村落选址秉承“背有靠,前有照,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明堂如盖,南水环抱如弓”的理想居住模式经验建造。这样的模式,在对当地自然条件利用上,扬长避短,分布在丘陵山地的村落,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以迎来南向的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可以避免洪涝之灾和保持水土。

2)自然景观的应用增添生活的情趣

    由于民居的单体院落空间较小,而居住的房屋又离自家的田地较远,所以很多人家都在自家的门口开辟了菜园来满足日常需要。这种菜园形式很多样,有的是用石头围合成一个小圈,搭起竹架,前面种茄子,后面种豆角,营造出美妙的生活环境。

四、村落户外生活空间特征

    村落的户外生活空间,是指在村落中的所有自发形成的固定或者非固定的户外生活场所。它不仅包括各种传统的广场、街道空间,还包括房前屋后等各种日常性交谈和活动空间。

(一)点空间

    点空间是指围绕某个具有集聚吸引力的元素形成的户外生活空间。根据集聚元素的不同,可以分为门口空间、井边空间、树下空间、桥头空间、石磨空间等等。这些空间呈点状分布在村落中,与村落中的建筑如店铺、村委会、学校以及重要节点结合在一起,构成村落中重要的户外生活空间。

(二)线空间

    线空间是指村落中各类道路形成的户外生活空间。过境道发生的活动较为单一,仅限于偶然性的聊天活动。街作为村子里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活动类型较为丰富。村子里的公共场所,如村委会、学校和运动场等大多位于街两侧,加强调了街的公共性。巷比街更为狭窄,与街一起共同组成村落内部的交通网络,向四面八方伸展到村子的各个角落,并通过它连接各家各户。巷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三)面空间

    面空间是指在村落中具有一定面积的空间,主要包括舞台空间和运动场。面空间往往会成为一个村子的核心公共空间。但随着村落生活的衰落,大多数舞台都已经荒废。而运动场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这些运动场所往往分布在村委会、学校和寺庙等公共建筑附近,占据了村子里最为核心的地块。

五、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调研区域内的村落大部分还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村落空间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容器,它的美在于其功用性,是当地居民与周围环境相互调和、适应过程的体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村落空间保护存在不同层面问题。

    从管理与政策层面,对于没有特别突出旅游价值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科学研究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可以落实的可行保护政策支持,保护资金投入少。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拆旧建新,村落留存的历史遗留面临消耗殆尽的危险。

    从传统村落民居本身的角度,历史越悠久的村落其基础设施越差,建筑居住条件可能越不适应今天人们生活方式,基础设施改进难度大;农村就业途径改变,年轻一代迁出村庄,村庄自我更新与维护能力消弱。

    从学术研究角度,现有研究多关注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和空间,不重视普通人的生活空间;重视建筑实体的价值,忽视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村落户外生活空间和村落整体格局。

六、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

    保护传统古村落的首要问题在于正确认识其价值,从而发掘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内主要的做法是将其作为旅游资源,世界普遍做法则更加关心它们作为文化遗产如何在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利用。乡村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和加强保护研究的力度。

    1)加大传统村落空间的研究力度,厘清传统村落作为乡土文化遗产的价值。村落千百年的生长凝聚了普通人适应自然、与天地和谐发展的智慧。无论是其空间实体,还是其所映射的生活方式,在倡导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今天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2)以改善传统村落生态基础设施为契机,改善民生条件,推进传统村落的自发建设。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地方政府应该主导,保护的主体和主动权应该是当地居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才最有可能使传统村落的活力长久保持。

    3)传统村落保护重点在于围绕村落格局、户外活动空间和建筑中有价值的乡土遗产景观编制综合保护规划和政策,切实维护传统村落空间人们的普遍归属感和认同感。

    4)从发展的角度切入保护工作,建立传统村落房产使用权与产权流转政策,通过流转引进新的保护力量。理性对待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w的矛盾,在发展中化解保护矛盾,流转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新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项目组其他成员:杨言生 莫微、鲍煜宇、阿拉太、马晓明、王彦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