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北京,沿用半个多世纪的“五好家庭”称谓,已经悄然更名为“和谐家庭”。由此衍生而出的家庭和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发了社会关注,特别是“家有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标准,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所在。
家庭和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经披露,顿时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相关指标太物质化,有嫌贫爱富之嫌,“穷人是不是就不能评了?”这种担忧有其合理性,
比如,对不少工薪阶层来说,“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确实有点困难,再说即便常旅游、常聚餐、常购物,也不意味着家庭就和谐。
值得提及的是,面对网友质疑,北京市妇联并没有回避,而是及时作出回应称,评选“和谐家庭”有5项硬标准,被质疑的标准只作为参考来指导基层工作。并表示,“指标体系的修订工作今年就会启动” 。而
记者调查也发现,已当选的家庭各具特色,并非一味强调经济条件,既有长期赡养老人的,也有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既有20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的,也利用自身特长热衷公益活动的……其中不乏普通农户,也有工薪家庭,还有书香门第。
平息公共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回应,回应才能改变信息不对称,呈现出不为人知的真相,从而廓清公众的疑问。从反馈看,不少网友理解了北京市妇联的解释。而“指标体系的修订工作今年就会启动”,告诉大家指标体系不会一成不变。
家庭和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确实应该与时俱进。一把尺子量不出万千气象,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也难以评价所有的家庭。应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
特点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该及时调整。正所谓“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50年前的家庭评选与30年前的家庭评选显然不一样,30年前的家庭评选
与今天的家庭评选也会有所差异。现在是价值多元时代,应充分保留良好的评选标准,还应该尊重不同家庭的价值选择。
“有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谐家庭”并无固定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家庭成员最有发言权,在别人看来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一
些清贫家庭,夫妻相濡以沫,充满温馨。因此,相关部门在启动家庭和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妨广征民意,听听老百姓是怎么看、怎么想的,既要问一问专家学
者,也要问一问具体的家庭,尤其那些普通农户、工薪家庭。
当然,没有当选“和谐家庭”的家庭并不意味着不和谐,统计显示,北京市约有
524.9万户家庭,而北京每两年评选一次“和谐家庭”,每次评选200个家庭。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家庭是否和谐不是评出来的,应该是
回过头来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的和谐与否应该是心的沟通。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和睦、和和美美,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建立和谐家庭的评价指标体系,正是为了“以评促创”,期待每个家庭都能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