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出现,使人们感到震惊。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一些同志认为,在看到存在严重问题的同时必须看到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以此来建立我们的信心,采取恰当的对策。一些同志认为,面对道德明显的滑坡,非下猛药不可。
从总体上看,大家都来关注道德建设,是一件好事。关注的人多了,普遍重视,办法也会更多,道德建设的前景会更好。而且,无论人们的观点如何分歧,但用以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却大体上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相当广泛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正是推动道德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研究道德问题也一样。但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放眼中国社会的实际,一方面我们看到广大人民勤劳向善的风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热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另一方面也看到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盗名欺世、见利害义等恶劣现象屡禁不止,在一些领域人情淡漠,道德失范。这都是事实。正确认识这些事实,需要进行科学分析。
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从来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靠圣人或者政府的教化或者强制规定就能形成的。道德从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经过长期的实践磨合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一般来说,这种规范的最终形成并且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社会变动迅速时期尤其是这样。一定的道德规范形成之后,对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又可以起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动,这种变动的速度是惊人的。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从贫穷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向前发展。亿万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和城市劳动者。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获得信息的方式、居住方式、家庭结构和人们的需求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原来的道德规范,一部分被强化,一部分不适应,一部分显得缺失,一些新的萌芽正在出现和成长。于是,在社会道德领域,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变动着的、带有各种矛盾现象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