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2011年“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二十多年前,34岁的李秋香和她的老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楼庆西一起,开启了一项艰苦的古村落研究与抢救工程。那时,他们成立的“乡土建筑研究组”,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探索中华农耕文明的脚步。
时至今日,李秋香的足迹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深入调查过70余座村镇。她每年坚持带学生“上山下乡”,对古村落进行调研,对老建筑进行测绘,形成大量研究成果,并义务为大量古村落制定了保护规划。她与“乡土建筑研究组”同仁和学生,吃住在老乡家里,经常是十天半月没有澡洗。他们的乡土建筑研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空白,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测绘、影像、文字、口述史料。
他们往返跋涉的二十多年间,适值中国的高速城市化,他们目睹大量珍贵的乡土建筑被夷为平地,他们奋力抢救下来的少数村落,如浙江楠溪江一带的古村落群,已成为今日国人瞻仰中华先人晴耕雨读历史长卷,并获取进步灵感的稀有实物。
2011年12月13日至14日,李秋香随陈志华教授一同参加了“守望乡土,呵护家园——岭南水乡乐从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和与会者分享了她从事乡土建筑保护与研究的经验。本刊记者特将李秋香的发言加以整理,并经她补充如下——
两个古村的不同境遇
这些年我们做了不少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深感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村落是“弱势群体”,城市对农村形成强势侵蚀,农村为了利益,村民为了分红,往往让步。
1980年代中期,在浙西一带,我们调查了一个农耕文化的典型村落——新叶村,那个村子,没有任何商业,农耕村落形态保存得非常完整。我们做完研究之后,希望为古村做一个保护规划,将它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我们找到市一级领导,他们觉得这个破村子需要保护吗?说当地有很多这样的村子嘛!保护规划就这样落空了。
我们又到了七公里之外的另一个村子,它叫诸葛村,村民是诸葛亮的后代。这里的家族力量强,对祖上有感情,所存建筑质量很好,建造水平很高,类型十分丰富。对这些老房子,本村人实施的是宗族管理与保护,说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保下来,这样才对得起先人和后代。在这样的观念和宗族管理之下,家族合力修缮村里的公共设施,整个村落的情况不错。可是,这个村子和新叶村比,它的自然环境远远不如新叶村。但是,这个村子的人有保护意识,他们爱惜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对这个村子做了研究,之后又为村子做了一个保护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古村落保护规划。
这个规划拿到当地文物局,讨论时,很多人笑话,觉得这不可想像,怎么可能把整个村子当文化遗产来保护呢?怎么保哇?直到1995年,当地政府才把诸葛村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诸葛村作为完整村落的保护单位第一个在全国叫响。今天全国范围内已有不少这样的“完整村落”的保护单位。
与新叶村形态不同,诸葛村是处于从农耕到商业过渡转型的村子,家族孟仲季三大“分”中,孟分派务农者居多,仲分派历史上出过几位进士,季分派从事工商业的较多,村里士、农、工、商者皆有,多元文化也因此反映在建筑上,使其建筑类型丰富,发育程度很高。村里有大小祠堂、庙宇、书屋、商业街、商业区、花园、水碓、枯童塔等公共建筑;住宅类型最为多样,建造等级普遍较高,以适应不同身份的居住者,村内仅雕梁画栋的前厅后堂楼、楼上厅式住宅就有近二十栋,既有宗法制血缘村落的特质,又有大量向商业文化转型的烙印。当时,我们受村子的委托做保护规划,县里没有支持,可村里的干部说,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要保护好,要制定保护规划。1995年,诸葛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都知道了,游客都来了,第二年门票收入就达到30万元,第五年达到800万元,现在将近2000万元。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开始反思,保护意识也日渐增强,提出旅游必须限人流,原因很简单,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保护要靠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游客只是过客,游客过多,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对老村子、老建筑也会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