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区的深处渐渐拉开,一个新时代的号角竟在古老的阡陌纵横间率先吹响,背负着数千年华夏血泪兴衰的黄土地和这里如黄土般厚实的中国农民又将经历一次命运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分田到户带来的制度红利消耗殆尽,“三提五统”之下的农民税负上升,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难成为整个90年代的政策困境。80年代原本有所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在90年代进一步拉大。
在90年代的第一年,吕永阁结婚了。在河南南阳农村夫家的头几年,吕永阁和1991年出生的女儿崔佳都没有地。农村各地土地调整,一般是根据本村土地丰瘠五到十年动一下。夫家的村子由于土地紧张,调整频繁,往往不到三五年,村里调地的呼声就会很高,每当这时常会出现村民冲突。直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母女才分到地,家里五口人,平均每人一亩地。但2003年公公去世后,地又被调出去了。之后家里维持三四亩地的样子。像广大传统农区一样,小麦玉米是地里的主打品种,1994、1995年的时候,村里跟风大面积种萝卜、圆白菜,像吕永阁家这样的微小农,在庞大的农产品市场里,难以获得有效市场信息,凭着直觉和不知哪来的消息来种植,失败的命运是十有八九。白菜、萝卜这样的粗菜最后根本卖不出去,全都喂牛了。再后来,不知哪里说养蚕可以赚钱,大家伙又都在地里种上桑树。这回倒是挣到些钱,可过了几年,染上了病毒,蚕死了大半。
这么折腾了几年,靠四五亩的地,在维持糊口之外,一般的生计都很困难。吕永阁印象中,结婚头几年自己从来身上没有带过钱。刚结婚那会儿,吕永阁发现自己公公婆婆常到外边吃饭。有一次,她也出去,发现他们吃的是混了红薯粉的黑面馒头,而自己吃的是白面馒头。心里实在的吕永阁看不下去,“干嘛吗,我年纪轻轻的,你们吃什么,我吃什么,我能吃下去”!
90年代中期,农村的税费矛盾突出,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业发展势头开始陷入僵局,农民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吕永阁记得很清楚,她怀女儿那会儿,看到街上有卖苹果的,就让丈夫去买,可丈夫连两毛一斤的苹果都买不起。家里每年油盐酱醋都是在村里小卖部赊帐,赊到秋天了,卖点棉花得三百二百的,跟人家还帐。
到了1998年,孩子稍微大一些,就要上学了。靠种地实在没法维持一家的花销,吕永阁看实在不能这样将就了,出去到南阳卖菜、卖水果。当时她一个人在南阳租了个小屋子,每天起早贪黑。收入比在家好一些,可还是很不稳定。因为没挣到很多钱,吕永阁甚至连从南阳回村里的几块钱公交钱都要省。以至于常常很长时间才回一次家,而女儿是第一次与母亲分开这么久。有一次老公过来看她,吃过晚饭,说“刚才吃饭的时候没有给你说,吃完饭我给你说,孩子写了信”。女儿信里说好想妈妈。吕永阁一看信就哭了起来。
在南阳的日子,吕永阁几乎每天都在和城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吕永阁还算灵巧,基本每次都逃脱,直到有一次三个城管把吕永阁堵住了,说“就你狡猾逮不住你,这次总算把你逮住了”。他们要吕永阁的秤,吕永阁一下把秤给撅了。城管一看这样都走开了。生了一肚子气的吕永阁回到老家继续种地,当时她想,哪怕有个地方一个月固定给200块钱,自己都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