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8日,中国北京,民工抵达火车站。 Guang Niu/Getty Images/CFP
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
【财新网(微博)】(记者蓝方)2011年,已有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居住在城镇,但他们却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即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
2011年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对于务工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只是参与了城市化建设,未能分享城市化成果。而就业因素则突出了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级、快速、高流动性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表示中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蓝皮书》指出,城市化的基点是职业的非农化。农村人口大量转化为城镇人口,获得非农劳动经营领域中的收益是主要驱动因素。《蓝皮书》显示,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农业户籍者已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转换为非农就业人口。
然而,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面临着劳动和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的困境。
《蓝皮书》以养老保险为例,“全城市化”人口享有率是63.1%,而“半城市化”人口中仅有30.2%享有养老保险;享有医疗保险的比率似乎相差不大,但其中81.1%的人享有的是“新农合”,享有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仅占17.6%。
除此之外,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社会距离,部分外来人口不能完全实现社会融入。《蓝皮书》指出,一方面,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仍然存在一定的社会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汕头等流动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仅有35%的居民认为不应对农村外来务工者到城市工作有任何限制。在是否允许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里上公立中小学的问题上,在上述五大城市中,有22.94%的城市居民认为,要对城市公立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条件有所限制;10%的居民认为,农民工的子女只应当到务工子弟学校上学,或留在原籍的农村上学,不要到城市里来挤占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在深层次的社会交往中,城乡居民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社会差距。如问到是否愿意与农村人结为姻亲,20%的城市居民明确表示不愿意,还有10.8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部分外来人口对于流入地缺乏归属感,不能完全实现社会融入。调查数据显示,在没有当地户口的受访者中,50.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外地人,4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在当地已经居住长达十年以上的没有当地户籍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的比例还是高达38.5%。
《蓝皮书》指出,只有实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对本地身份的认同,外来人口才能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才能广泛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