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住房、收入、保障,究竟谁决定生活满意度
时间:2011-12-12 10:29:0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李力言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现代化、城市化最前沿城市,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常常成为观察当下中国人生存发展状况的一个窗口。北上广的人们到底过得怎么样?日前,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北上广个人生活感受”民调访问了北上广2001位市民,试图给出一些回答。
盘点这次调查的数据和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个人满意度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关于“个人住房”、“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和福利保障”这三项指标,低收入阶层不满意度明显高于满意度,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达八成左右;另一方面,群体满意度并不随着收入水平水涨船高。体制内人员即党政事业单位的“公职就职者”的“个人住房”、“看病就医、学习就业”等6项指标的“满意度”,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而平均收入水平高于体制内人员的“自谋事业者”和“外企就职者”则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社会福利和保障”满意度均不到30%。
这样的调查结果很值得注意。在快速变化的现代化都市,人们的生活感受或者说幸福感,有其不变的一面,那就是收入水平和物质条件依然是重要基础;但更有其变化发展的地方,幸福的构成要素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拼图。
就个人而言,收入只是构成幸福的一个要素,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生活服务、人生价值、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指标也在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感受,这恰如马斯洛需求曲线的不断攀升过程;就社会而言,满意度、幸福感的确立,固然离不开财富的创造,但稳定预期、社会公正、分配公平等方面的权重也在不断上升。也就是说,幸福感需要个人努力,同时也有社会比较。
“体制内更满意”,不仅是体制内人员的主观感受,也反映出在目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下,“体制内”群体更有优势,更能占得先机,在发展上也有更大空间,这催生了“进入体制”的强烈愿望,也导致一些人“体制外生存”的心理焦虑。这与近年来“公考热”高烧不退、安排自己人进机关事业单位的“萝卜招聘”层出不穷等现象是吻合的。
因此,无论是调查显示的“体制内更满意”,还是调查得出的“三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评价不高”的结论,都在提醒社会决策者、城市管理者,以更加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幸福拼图”。借用“蛋糕论”来说,既要做大蛋糕,也要把蛋糕本身做得更为丰富多彩,钱包鼓起来只是一个方面,服务保障强起来、精神生活多起来也不可或缺,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把蛋糕分好,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和资源均等化,打破体制优势、制度壁垒等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只有用公平正义的“拼法”拼好幸福拼图,才会让社会成员普遍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