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东优西快”成趋势 区域合作渐深入
时间:2011-12-08 16:48:58  来源:人民网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 “东快西慢”格局发生根本性扭转,东部地区主动调控增速,集中精力优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开始大踏步赶上,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继 2010年全国农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超城镇居民之后,我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的又一大可喜进展。

“快慢转换之间,不仅东部地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东、中、西各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说明区域协调的成果在今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魏后凯评价说。

与此同时,借助各类经济区作为平台,区域合作 的层次和水平也大大提升。近年来,我国分别在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建设了若干经济区,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地域特点,有所侧重地设立各类合作试验区、 示范区,为推动区域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区域互动合作日渐深入,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 鸣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包括5个方面基本内涵:一是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各区域、城乡之间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各区域的 比较优势要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各区域综合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五是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能够相协调。

专家认为,无论是“东优西快”的发展新格局,还是各经济区之间不断深入和频繁发生的互动合作,都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得到了明显增强。

中西部地区发展全面提速

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中西部地区的表现特别抢眼。

从投资来看,1至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增长 22.2%,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9.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9.6%,中西部地区都高于24.9%的全国平均增幅。“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投资仍是拉动经 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尤其是西部地区,近年来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70%左右。”魏后凯说。

协调性增强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比较下的全 国大格局中,在西部地区内部,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今年前3季度,贵州、甘肃两省的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青海、新疆、宁夏、重庆4省区市的投资 增幅在3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除重庆这一西部传统增长极因两江新区的带动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外,其余几个地区都曾是西部地区传统上的发展“短板”。

魏后凯认为,和上一轮西部大开发相比,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西部投资主要抓重点区域发展,经过持续10年的大投入、大开发,发展基础大大改善,一些薄弱地区开始“爆发”,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之间的差距也开始缩小。

从工业看,今年1至9月份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8.3%,西部地区增长17.1%,中西部地区同样都高于14.2%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省区市来排名,重庆、 四川、西藏、贵州4个西部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增幅跻身前5,西部地区进入前10的还有广西、青海。除新疆外,西部11个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增幅都在17%以 上。这同样说明,西部地区的增长格局,已经从少数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带动转变成各省(区、市)全面提速。

更为重要的是和前些年主要依靠矿产开发等资源型项目拉动不同,今年中西部地区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以经济增速第一的重庆为例,今年前3季度重庆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22.7%,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2.9%,成为最大亮点。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今年出口笔记本电脑已突破1000 万台大关,这正是由于惠普、富士康、宏碁等IT巨头及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后,产能开始稳步释放,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原本没有多少电子 信息产业基础的重庆,能够引来大批国内外电子巨头落户,说明内陆开发开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东部地区调整增速优化发展

前3季度,北京、上海、浙江3地经济增速居全国倒数前3名,分别为8%、8.3%和9.5%,且北京、上海经济增速低于9.4%的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山东、江苏等几个经济大省的增速也位于倒数前8名之列。

然而,在专家看来,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这正是东部沿海地区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经历的“阵痛”,增长速度虽然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与这些地方进入了更高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长。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当 前,北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服务主导型和消费拉动型的经济特征已经形成。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既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要理性地为转方式、调结构 的艰巨任务留出空间。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正是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北京坚决放弃GDP挂帅,采取了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等3 大调控措施,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周波表 示,尽管上海经济增速“减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却“快了一拍”:今年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0%,投资和财政收入 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同时,上海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在逐步降低,统计显示,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已从“十五”末的 14.6%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7.9%。

以“小快灵”著称的浙江经济,面对资源短缺、 银根缩紧、要素成本上升等压力,正在加紧调结构、转方式。以工业为例,虽然浙江前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低于东部平均水平,但 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却表现不错: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 30.8%,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出8.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由去年同期的19.9%提高到21.3%。

很多专家在具体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后认为,“东慢西快”只是经济发展的表象,东部地区增速放慢的实质是主动调控、优化发展,因此,“东优西快”才是今年区域发展的最大特点。

区域合作平台日益拓宽

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在于发展空间的拓展。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 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此后不久,《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 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掀起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的高潮,也使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发展,成了今年东部地区发展的一抹亮色。

11月10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公布,这是我国整个沿海发展规划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实现了1.8万公里海岸线的全覆盖,我国关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至此,在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从南到 北,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 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依次排开,连成一个整体的发展带;在这条“金链”上,浙江舟 山群岛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像3颗钻石镶嵌其间,熠熠闪光。

从东、中、西、东北4大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各经济区串珠成链,不仅有利于生产力优化布局,而且也整体上推动了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促进四大板块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范恒山认为,建设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汇聚各地区力量破解仅靠一个地区难以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正在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途径。

放眼全国,各种经济区、经济带渐次形成,区域 分工更加明晰合理,资源要素突破藩篱自由流动,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推动区域合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实现要素的 自由流动。”魏后凯说,建设经济区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深化区域合作,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

在10月份举行的西部最大的投资贸易洽谈平台西博会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项目取代以往的基础设施、矿产品开发项目,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领域,传递出明确的“产业西进”信号。

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素成本、环保标准等都在提高,形成一股产业转移的推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高,产业基础大大改善,还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形成了一股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一推一拉之下,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主体是企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进行积极引导。”魏后凯说。范恒山则强调,应以打破阻碍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为重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制度体系。

一系列促进区域合作的机制正在完善之中。今 年,第一部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提出了“9+1”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即实行分类管理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 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9方面政策措施,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在财税方面,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 了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43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25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个县得到了近6000万元 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今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源税改革、环境税费改革正积极推进,水、电、成品油价格改革稳步推进,使资源性产品价格能切实体现开发成本、 补偿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从而平衡好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也在一些地方取得积极进展。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建立了转出地和承接地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一整套机制;在“长三角”地区,共建“异地园区”开创了产业梯度转移新模式;在更多地方,“飞地经济”创造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赢的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