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滞销在这些年来已经不是新闻,在网络上,上演出了许多情节基本一致的悲喜剧。
基本情节是:产品滞销“待嫁”,今年以来就有镇江的莴苣葡萄、福建尤溪的芦柑、江苏眙盱的大白菜、湖北武汉的花菜、陕西定边的土豆;然后,“红娘”媒体出场,大打温情牌,例如,女孩发帖帮奶奶卖莴苣,孝顺女儿微博上卖鸡蛋,副省长帮农民卖土豆;最后,热心民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喜剧收场。
相比之下,最近“萝卜哥”的剧情一波三折,可谓传统剧的升级版:菜农韩红刚决定把40万斤滞销萝卜免费送给市民;媒体报道后,几天内引来上万不速之客,他们不但拔光了萝卜,还顺手牵羊,捎走了红薯、辣椒等其他农作物;结局则是常见的大团圆,热心市民帮他摆起了红薯摊,红薯目前的热卖体现了寒风中的温情。
但我们总有点担心:剧情重复上演,民众也许会爱心疲劳;更何况,难免有阳光洒不到的角落,那些没有见诸媒体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主人公将何以自处?
大量同类问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背后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存在。市场经济不意味着让农民在市场上自生自灭,也不应该总把销售搞成慈善。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出系统性的解决办法。
韩红刚的滞销悲剧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他在种棉花上赔过两三万,也曾把滞销的蒜倒进过沟里。他自言:“信息不是太畅通,缺乏高人指导。”缺乏对于市场的深入理解,单纯追涨杀跌,屡次跌倒在同一个坑里,正是上游农民的悲剧原因。
事实上,中国的韩红刚们尚处于市场“襁褓”之中。他们需要的本不应是“红娘”,而应是“父母”般的呵护。政府需要当仁不让做好这一角色,需要立足市场和当地现实,考虑宏观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需要建设畅通的信息网络,提供市场预警和引导,甚至可以建立菜农们的信息数据库。在行动层面,可根据当地农产品的情况,预先考虑与超市、批发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对接,可以组织季节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产销双方搭建交易平台等细化手段;还可以引导、鼓励企业设立仓储平台,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等。
在上述新闻同时,又见福建果农愿意免费赠送50万斤滞销柚子。我们希望这位果农在寒风中收获自己的喜剧,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在政府的帮扶下,早日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此,类似的喜剧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