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爱威海————威海市打造“爱心城市”工作纪实
时间:2011-10-14 16:59:55  来源:凤凰网城市 

这是一片英雄而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长寿之乡,这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现代都市,这是一座处处洒满阳光的爱心城市!这里就是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山东省威海市。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三面环海,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人口253.61万。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首批全国园林城市,两度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建设爱心威海,打造最具爱心城市”——这是威海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程中确立的又一造福人民的目标。多年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威海市走出了一条开启和谐之门的爱心之路。“大爱威海”的城市品牌日渐明晰。

谱写爱的最美华章

爱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爱心是一种人格升华的美德,爱心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善、和谐。

威海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威海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对全市各类弱势群体的扶持与解困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创新惠民举措,构建保障网络,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爱心救助之风在威海大地方兴未艾,爱心之举不断涌现,蓬勃展开。

“揭开锅看一看(群众)吃的什么,打开衣柜看一看穿的什么,坐上炕头看一看铺的盖的什么,拉拉家常看一看盼的忧的什么。”这是每年岁末年初,威海市集中开展“深入群众大走访”活动的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要求走访人员,带着一颗诚心、爱心,切实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反映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他向社会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全体市民可以随时拨打这位市委书记自己的手机反映情况。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人员,深入村居、企业和农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对村内的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户及生活困难党员等困难群众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全市干部走访群众超过10万户,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2万多条。近年来,威海还先后对77个城中村实施改造,年底近10万群众将搬进新楼房;700多个村庄经过大环境综合整治后,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百姓居住条件有效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为本。在大走访活动的基础上,威海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广泛开展扶贫结对活动的通知》等文件, 5万多名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得到了相应的食品、衣被、医疗、取暖等及时救助;9万多名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获得了每人100元一次性价格补贴以及100元至180元不等的一次性生活补贴;40余处敬老院以及40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困难老人收到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应保尽保、应助尽助,让绝大多数群众过得好,决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去”,威海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向全市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在威海,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市级班子成员,从处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人都有一个联亲对象,每人都有一本亲情日记。如今在全市第八轮联系帮扶村工作中,市直227个帮扶单位的3090名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767户,送去慰问品、慰问金价值98.9万元,户均357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00多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困难群体,威海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困难居民救助的意见》等多项措施,制定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为主体,其他社会救助、临时救济为补充,医疗、住房、灾害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变年底集中救助为日常及时救助,让受困群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温暖。为确保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威海市建立起了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分别按不低于上年度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5%和30%来确定城乡低保标准。自1996年建立起城市、农村低保制度以来,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先后7次调整提高城乡标准,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的前列。到2010年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5.8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9012.3万元。2011年,威海市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全面扩大,覆盖面分别提高到1%和3.58%,低保对象中老、幼、病、残等特殊人员,在已核定的低保金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发10%的补助金。实现了“由钱定人”到“以人定钱”的根本性改变。

与低保保障标准同步提高的还有医疗卫生保障标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均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威海各项民生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养教并重的孤残儿童保障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项保险市级统筹,并实现社保卡一卡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适龄人口新农保全覆盖,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92%;全市中小学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全省率先达到100%,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件又一件充满爱的惠民举措,让百姓感受到了幸福;一张又一张充满爱的保障网络,让一个个生活贫困的家庭收到了“温暖”。如今在威海,已建成全市各类困难群众约12万人的纸质和电子档案。每季度进行数据更新,实行动态管理。涵盖救助对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分类施救、信息汇总、低保网上审批、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和家庭收入核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市、县、镇、居四级联动的“威海阳光民生综合救助系统”在全省率先创建。

此外,市长热线、党报热线、行风热线……一条条热线也搭建起畅通民意、服务民生的桥梁。

爱心是善者施出的一份恩泽,爱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爱,更是淳朴善良的威海人民的精神特质。这些爱,定将汇成涓涓暖流,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开启心灵之窗,感受人间真情,感受阳光,相信明天将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奏响爱的时代强音

面对一座座高楼大厦,面对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理由在惊叹与喝彩的同时,冷静地关注辉煌背后的故事,关注那些因种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弱者。伸出友爱之手,给他们一丝温暖、一份真情。弱者们因为有了关注,感到如同在黑暗里看到一盏明灯。在威海,以部门、企业、社团为主体的爱心救助活动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曲激越感人的爱之交响乐曲。

2007 年5月28日,在威海市召开的“慈善月”活动动员大会上,三角集团、威高集团发出倡议:爱心和公益是企业最好的名片,是任何不法企业都无法盗走的品牌。率先在捐赠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次采用了认捐基金的方式,即通过签订协议,将企业认捐善款作为慈善基金,本金留在企业,企业每年将本金的增值部分分两次交付市慈善总会。威建集团、威海港集团、金猴集团、家家悦集团、三角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一个个爱心企业用行动传递着爱心与责任。短短10多天,企业认捐基金就突破10亿元大关。这种一次认捐、逐年付息的“威海模式”,在全省率先实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专题推广了威海市的经验做法。这是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把慈善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效补充,下大力气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的一个缩影。

威海市按照打造“最具爱心城市”的目标,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的同时,提出“政府要增强爱民之心,公民要增强慈爱之心,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引导全社会人人关心弱势群体、人人支持慈善事业”的工作理念。“威高光明行动”是威海市慈善总会、威高集团于2004年联合开展的、针对全市白内障困难群体的一项爱心救助活动,至今已让全市87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威海由此成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如今在威海,像威高集团一样,市直部门各尽所能,纷纷开展慈善活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希望工程”、妇联组织开展的“社会妈妈”和“救助贫困母亲”等活动,以及市慈善总会组织实施的“威高光明”、“光威助听”、“慈善助学”、“夕阳扶老”、“情暖万家”、“爱心复明”、“阳光温情救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凝心聚力带领残疾人奔康工程”等十大救助项目,目前已成为威海的慈善品牌。

今年以来,威海市把社会救助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和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加强,提出了“让受困之人心中有温暖,让受灾之人心中有希望,让每一个人心中有阳光”的全新理念,创建了“以项目吸引捐助,以捐助推动救助”的慈善模式。“阳光慈善•关爱学子”项目已实现了对全市特困学生救助的全覆盖。随着威海慈善救助活动的广泛开展,外地来威务工者,也享受到了爱心城市的关怀。这个救助建筑业农民工的“关爱行动”,同慈善大病救助一起成为“山东慈善奖最具影响力的慈善项目”。来自济宁嘉祥的高修均,2005年进入威海威建集团工作,他的父母患病多年,有两个孩子上大学,家境十分困难。3年来,高修均每年都能得到“关爱行动——救助农民工”项目发放的1000元救助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境。这一项目是由市慈善总会和威建集团联合实施的,它打破了“属地救助”的惯例,使外地来威务工的建筑业特困农民工也可以在威海得到救助。实施4年来,威海建筑行业1700多位农民工享受到了关爱,救助总额达210多万元。

早在10年前威海市就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捐出自己一天的工资,各种义演、义赛、义拍、义诊等形式的慈善活动蓬勃开展,开展了助医、助老、助学、助残、助困、赈灾等活动,全市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热心奉献、积极参与,全市的捐款总额、人均捐款数额,连年走在全省各地市前列。“慈心一日捐”、“慈善月”、“爱心不找零”、“慈善义工爱心助教行动”、“抗灾济困献爱心”、“阳光温情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已募集善款5.9亿元,共投入救助资金4.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5万多名。

在创建“爱心城市”活动的征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好人。2009年8月29日上午10时许,一对老夫妇来到市红十字会,要为那些因台风遭受损失的群众捐款1000元钱。但老人却坚持不说出自己的名字登记,最后只签了个“水秀”。这是“水秀”的第一次捐款。第二年老两口为因风暴潮遭受损失的渔民捐款2000元,他们还动员女儿捐款2400元。老人用的还是“水秀”这个名字。“水秀”的故事在威海迅速传开。此后每天都有市民到威海市红十字会,以“水秀”的名义捐款。目前“水秀”们已累计捐款20多万元,“水秀”正成为滨城威海的一个爱心品牌。1997 年,姚洪波在威海开起了出租车。10 多年来,他免费为军人、残疾人、老人服务1200人次,捐款8 万多元,做好事1400次,义务献血8600毫升,还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刑事大案两起。他开起威海市第一辆“拥军车”、“敬老车”,还正式注册了山东省第一个“民间拥军协会”。他发起成立的“洪波爱心车队”,在当地传为佳话。如今,爱心车队扩容壮大,变成了两支分队,加入的出租车也由最初的13辆增加到了70多辆。仅去年“洪波爱心车队”做好事 230 多件,拾金不昧折价 7.8 万多元,捐款捐物折价人民币5 万多元,发起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0 多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平凡的他们感动了一座城市,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从2001年威海汇通出租公司涌现出第一批“拥军车”,到如今全市已有50%以上的出租车挂上了“雷锋车”、“敬老助残车”、“爱心车”、“拥军车”的牌子,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爱心的士群体已成为扮靓威海的“城市名片”,成为展示“爱心威海”的一个靓丽窗口。被称为滨城第一爱心人的全国道德模范杨正权,他在商界善舞天下,他在社会善行天下,细心的人们频频发现他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全国的许多贫困地区,做着永不停歇的公益行动,一帮就是近30年。他先后拿出860多万元,帮扶10多所中小学、10多个贫困村和3所敬老院;并一直资助着安徽老家9户孤寡老人;累计资助全国特困学生900多名、特困户100多个。2011年7月,杨正权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大爱威海的一张生动名片!

“水秀”、姚洪波、杨正权……正是这些热心慈善事业的感人事迹感染着滨城的每一个人,“慈善”已成为滨城人们的自觉行动。同他们一样,李玉坤、王玉倩、王辉、王喜昌、张盛先……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它们也许催人泪下、也许轰轰烈烈、也许平平淡淡、也许……但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爱的光芒,书写着时代的感动。这一个个爱心英雄用善举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又一个充满爱心的威海人,正一直用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着对这个城市和城市中困难群体的挚爱。

慈心汇聚,滨城奏响爱的旋律。不论是关注困难家庭的“春风行动”,还是关爱白内障老人的“爱心复明工程”,不论是帮助失学儿童的“春蕾行动”,还是救助农民工的“关爱行动”,不论是“事关民生的10件大事”还是机关干部下派驻村活动,一桩桩,一件件,体现了威海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万分关注,体现了威海儿女乐善好施的满腔热情。这是威海的骄傲,这是威海人民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豪迈篇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的真谛,也将无声无形的大爱在心中升华!

绽放最美大爱之花

在“爱心城市”建设中,威海市儿童福利院功不可没。在威海,124名在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和226名分散供养的孤儿弃婴都感受到同样的幸福。他们遇到了生命中另外的亲人——福利院的“爸爸”、“妈妈”们,使他们过上了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有尊严地成长”,成为这里的口号。这句口号,也感召了更多的人。众多企业、团体、义工、志愿者和市民纷纷奉献爱心,自建院以来共接收捐款捐物约合人民币560多万元。

爱的付出,善的循环。情的崇高,智的深远。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把人类最珍贵的爱,放大到每一个靠近我们孩子的身上。威海市委、市政府从社会最关注、群众最关心的孤儿福利入手,自2009年1月1日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孤残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孤残儿童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集中供养的孤儿按每人每月840元、分散供养的按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予以保障,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实行社会化发放,并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这个文件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关于统一孤儿福利保障标准并由财政部门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的文件,民政部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这是“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1年,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840元提高到1000元,并投资2500万元建起了5330平方米的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同时,还明确了卫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职责,从安置、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对孤残儿童实施一体化保障。目前已经形成以家庭养育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育为骨干的孤儿救助服务网络,全方位做好孤儿养育、康复、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工作,使孤残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共享一片蓝天。

如果说孤残儿童是天生的不幸,那么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和关注,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人间大爱,则是他们的大幸。在威海,对孤残儿童播撒爱心的志愿者到处可见。来自环翠楼义工协会儿童小组的义工,在每个周末和国家法定节假日,都自愿来到福利院,这些“社会爸爸”、“社会妈妈”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有针对性的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和沟通交流,开展志愿服务。并依据孩子的入院背景和孩子的实际心理状况,为每个孩子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目前,全市75个镇、街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每一个社区居委会都有志愿服务中心,40多支市直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全市大街小巷,在社区、火车站、商场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城市注册志愿者发展到7.68万多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2%。

在孤残儿童得到爱心滋养的同时,全市的老人们也得到了一样的关爱。

在威海市社会福利院、复退军人康宁医院的娱乐室里,活跃着一支由演奏电子琴、口琴、二胡等组成的乐队。进行演唱和伴奏的这支乐队成员,全是由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组成的。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美好港湾。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的威海市社会福利院、复退军人康宁医院,主要承担着城市“三无”对象收养与救助,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三老”优抚对象的治疗与康复等工作。两院以“亲情福利•爱在康宁”为办院宗旨,积极开展微笑服务、亲情服务、精心服务,让所有进院的复退军人、“三无”人员和优抚对象,都流露出了最舒心的笑容.

走进威海市社会福利院,45名智力发育不全、肢体残疾的“三无“对象,120名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在这里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医护人员用胜似亲人的关怀,每天给他们喂饭、喂药、理发、洗澡、剪指甲、换衣服,让每一次来参观的人都是来了微笑看,走了热泪流。这得益于威海市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三无人员和城市低保家庭老人保障工作的意见》,将城镇“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家庭老人纳入了福利化养老保障机制,由威海市、县两级财政出资,对城镇“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家庭老人进行供养。同时,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使城镇“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家庭老人生活再无后顾之忧。

这也是威海市继在全国率先建立孤残儿童保障机制之后在城市社会福利方面的又一个突破,威海市的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由此更加完善,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同时,威海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文件,采取奖励和补贴等扶持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威海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五保对象财政供养机制,率先建立起适度普惠型高龄补贴制度,率先建立市属单位联系敬老院制度,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政府为特殊老人购买服务为引导,广泛建设老年日托照料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睦邻点,使居家老人直接受益。投资建设的集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爱心护理院三种功能于一体、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威海市老年公寓,由政府“买单”,每年出资80多万元,组织培训下岗待业50多人,为社区特困、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每月提供30小时的免费服务。舒适温馨的起居室,设施齐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人性化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人们尽享欢乐晚年。

市社会福利院和优抚医院搬迁新建工程、威海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各市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相继投入使用,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投资1000万元的环翠区爱心护理院,对生活上处于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和临终老人实施规范化医疗护理和服务,成为全国首批“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和“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在社区随着一批高标准养老机构的投入使用,威海城区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8张,高于全国文明城市养老类A级标准。以敬老院为载体,打造镇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逐步把居家养老引入农村,也是威海市关爱老人的一个举措。每个敬老院有一套取暖设备、一套洗浴设备,每个房间有一台电视、一台风扇,每位老人至少有一套统一的春夏、秋冬服装。目前全市建成敬老院、老年公寓等80处各类养老机构,老年日托照料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睦邻点等各类社区助老服务场所62个,5000多名居家老人享受到专业服务或志愿帮扶。享受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则有6000多名。2010年,威海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800元,分散供养不低于1400元。2011年,这一数字则分别增长到3600元和1800元。

朝阳鲜艳夕阳红,滨城遍开大爱花。

大 爱 威 海

——威海市打造“爱心城市”工作纪实(下)

林伟强 柳林

军民情深鱼水欢

在威海,滨城人民大力弘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把部队当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积极支持部队建设;驻威部队官兵坚持拥政爱民,视人民如父母,把威海当故乡,积极参加地方建设,军地双方奏响了一曲曲新时期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凯歌。

每逢节日,驻威部队的军营内,总能见到市民自发为子弟兵送去各种慰问品的场景;平常日子里,滨城的许多地方,“拥军航线”、“拥军车队”、“拥军学校”、“拥军协会”默默表达着对人民子弟兵的关爱;每当地方需要、人民遇到危难之时,冲在最前方的总是当代最可爱的人——驻威部队的子弟兵!建设家园、维护稳定、爱民助民……火热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到处都有他们倾洒热血、奉献忠诚的身影。

威海人民不能忘怀:2005年底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威海,空军场站、消防、海警1000多名官兵立即赶到飞机场、火车站现场清障;武警战士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全力救援被困车辆、倒塌的大棚和房屋……2007年初,一场特大风暴潮突袭滨城。驻威各部队迅速出动,与当地群众一起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公安消防官兵顶着滔天巨浪抢救遇险群众,代理中队长李传辉和战士钱桂仁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威海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威海人民不会忘记,2011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威海,桃威铁路塌陷,附近村庄被淹,严重威胁群众安危,接到我市应急部门的救援话后,驻威部队迅速组织1000余名官兵及预备役人员赶赴受灾现场,积极投入战斗一线,现场清障,全力救助村民。而在随后的一次次抢险救灾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士兵、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携手共谱“风雪无情人有情”的感人篇章。

作为海防重地,威海历来有着拥军的光荣传统。为强化全民的国防双拥意识,使拥军优抚扎实有效,拥政爱民成果显著,威海市全力打造“富国强军”的城市文化,新建了中国甲午战争博览园陈列馆等旅游景观,建起环海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带,在军地间开展“亲情双拥、情暖军民”为主题的“双帮双助”活动,行业拥军、社区拥军、“两新组织”拥军蓬勃发展。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渔民主动开辟了一条“拥军航线”,义务接送驻守苏山岛的官兵上下岛并帮助运送物资,50年来从未中断。年近90高龄的“兵妈妈”王秀英,连续20年每年缝制100双鞋垫送往部队……先后涌现出了威海市民间拥军协会、中国十大忠诚卫士彭俊杰、全国优秀复退军人杨正权等30多个拥军爱民的先进典型。社会上,在好人杨正权、无私奉献的出租车司机姚洪波的带动下,100多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加入了“民间拥军协会”,为军人服务的双拥图书馆、社区双拥活动室、拥军影楼等现已构成一个庞大的拥军网络。威海先后五次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是山东省唯一五度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一片红”的地级市,成为全国的亮点。

近年来,威海市加大优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全省一流的市级优抚医院,依托县级老年公寓或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了当地的光荣院,确保了孤老优抚对象愿进全进。在全省率先集中迁葬了零散烈士墓,受到了烈士遗属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建立起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为依托、政府补助为支撑、社会优惠减免为补充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模式,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在全国首创了优抚对象精神抚慰机制,建立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使1-6级残疾军人精神病患者应收尽收。威海情系“最可爱的人”,为退伍返乡、保家卫国的革命功臣奉献爱心,提供疗养和综合性医疗服务。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关爱功臣•共建和谐”重点优抚对象短期疗养活动,四年来为1650名在乡老革命提供疗养服务,为9000多人次健康查体,建立了档案。完善的沟通联系、宣传教育、疗养查体、关爱送别等优抚对象制度,被民政部誉为“开创了传统优抚工作的新领域”。

威海市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双拥共建工作创新,营造双拥共建浓厚氛围。在使优抚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在地方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军转干部安置任务,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安置改革。三年来,接收的542名转业军官全部安排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98名师团职干部全部按要求安排了职务,120名军转干部选择了自主择业;对于退役士兵安置,我市全面推行考试考核、自谋职业与自找单位“三结合”的安置办法。去年,我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90%,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军休干部安置社会化改革,在全国率先打造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软件体系,依托军休干部医疗保健、文艺学习和文体活动三大社会化服务保障基地,从优落实军休干部待遇,市军休中心改革经验被民政部评价为“全国的亮点”。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更深。滨城人民与驻地子弟兵,继承和发扬着革命优良传统,军地联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这块涌动着双拥深情的热土上,双拥之花正越开越绚丽,越开越烂漫……

社区和谐爱歌颂

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爱心,让居住环境更幸福,这是威海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爱心威海”的一个理念。致力于弘扬优秀文化、完善服务功能、打造宜居环境、彰显城市魅力、惠及滨城群众、福祉辖区人民,使得自然与城市完美融合,安逸与繁荣相得益彰,发展与和谐水乳交融。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解决社区居委会人员经费场所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中村”改造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建设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健康社区、文明社区、幸福社区、和谐社区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市134个城市社区、504个农村社区、177个村改居社区,在改善居民生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城市社区建设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思路,初步建立起与和谐社区工作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实现了“权力下放、财力下沉、重心下移”,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无人管事、无钱干事、无场所办事”三大难题。在坚持开展传统社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大爱威海中,最令人感动的是社区中那些平凡却充满爱心、勇于奉献的人们。他们用日复一日的点滴善举,唱响了一曲大爱之歌。殷树山是环翠楼街道塔山社区一名老党员。今年84岁的他和老伴刘彩凤,把离休后的20年时光、精力、真情都倾注在了社区服务上:开设小书屋、清扫街道、种植花草、关爱孤寡老人、照顾社区儿童,屡次为困难学习和受灾群众捐款……在环翠楼办事处西北村居委会辖区,退休职工邢威敏的爱心之举为社区居民们所称道。“她母亲去世时遗产送给社区中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如今女儿又接过母亲的爱心接力棒,为社区的老党员提供生活帮助、给困难邻居提供工作岗位。”西北村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每月的28日,“邢大姐”就会通过居委会为80岁的老党员黄英之送来200元钱,作为老人的生活补助。把年近60的戚艳安排到自己的一个固定摊位来上班,每月给她1000元的工资,还负责她每天的午餐。邢威敏除了给这两个家庭以特殊照顾,还经常热心社区公益活动,是社区居民信得过的好邻居。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威海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的原则,探索形成了“多村一社区”、“企业+村庄+农户”、“村改居”、“一村一社区”四种各具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兴建了集办公、文化体育、科普宣传、治安保卫、计划生育、医疗保健以及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努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服务资源匮乏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04个,覆盖村庄1826个,92万农村居民从中受益。

威海市还积极加快“城中村”改造后社区建设,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15个单位被评为省级以上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单位,3个单位荣获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荣成市和文登市先后荣获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

童叟残弱笑颜开,他乡友朋乐开怀。无论是黄发垂髫抑或是弱势群体,无论是原住居民抑或是外来务工者,在社区都和睦相处,一齐奏响和平之音。十年如一日呵护孤寡老人以及遍及各社区的爱心团队、爱心超市,把温暖和关爱传递到每个角落。平安和谐,友善互助的社会环境让每个社区成为和谐家园、温馨港湾。“慈善超市”、“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帮扶平台全面覆盖,“邻居节”为主题的社团群文活动此起彼伏。“义工服务站”、“爱心牵手队”等各类特色服务,传递温暖,送去温馨,温情孤寡,把威海以人为本的首善服务理念尽情诠释。

博爱无疆情遍洒

大爱无疆,善行天下。2008年5月12日,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威海人民的心就与灾区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时间,滨城大街小巷爱心涌动,人们纷纷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捐物。组织医疗队和志愿者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灾区青片乡重建,接收来威治疗的灾区伤员和来威就学的灾区孩子,援建读者希望小学……威海人民以各种方式,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灾区送去温暖,表达爱心,传递坚强。

5月13日早晨,在市区环球广场摆冷饮摊的张建平来到红十字会将身上仅有的1613元全部捐出。威海机场派出所民警周军夫妇来到市慈善总会,将结婚时父母给买的汽车卖掉了,为灾区人民捐款4.5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户捐出10万元现金支票;“好人”杨正权在经营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先后5次捐款15万元;市民宋天义捐赠价值35万元的工程抢险车一辆;市民孙铁新地震第二天就向组织递交了赴川救灾的申请;志愿者张鸿福辞掉工作,卖掉电脑,带着临时凑来的1400元钱,和身为医生的王春霞奔赴成都灾区;70岁的低保户卢福堂瘫痪在床,嘱咐别人代捐30元;家家悦集团捐赠2000箱方便面、1000箱饼干、1000箱矿泉水、2000箱牛奶和1000把雨伞……全市有8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2200多个企业及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捐赠。“让我们收养一个‘地震孤儿’吧。”“我要让他和同龄孩子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家。”众多市民纷纷拨打威海报媒新闻热线,表达收养地震孤儿的心愿。

2008年5月21日,中央确定山东对口支援绵阳后,威海市级领导又带头二次捐款,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掀起了二次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热潮。累计接收捐款及物资1.95亿元,其中捐款1.6245亿元。四川扶贫基金会绵阳分会秘书长陈健感慨地说,威海是绵阳分会启动灾区特困生“一对一”帮扶行动以来,全国各地行动最迅速、影响最广泛、参与者最多的城市。

威海在第一时间内先后帮灾区人民运来急救物质、建起临时性安置房、开建市政工程和永久性住房等。总投资4.6亿元援建及承建北川的6个项目,全部通过山东省和四川省“安全文明工地”评选,全部获得“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援建的安昌镇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成为全国十八个援川省市第一个通过四川省“天府杯”评审的项目,获得山东省援建项目第一个绵阳市“绵州杯”优质工程奖。为纪念和感谢威海人民的帮助,安昌镇人民将援建人员改建的一处广场命名为 “威海广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威海还积极开展了文化援建和产业援建等特色鲜明的援建活动。出资60万元重组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成为整个羌区震后唯一的一支弘扬和继承羌族文化的艺术团队。蓝星集团、万丰集团等企业纷纷入川投资,目前在川的投资已超过亿元。威海与绵阳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市于2009年7月29日缔结为友好城市,签订了科技、文化、旅游等6个合作框架协议,把对口援建提升为对口合作。

在威海,每当自然灾害发生之时,滨城无不呈现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爱心,共唱和谐的感人景象。2008年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冻雨,家家悦集团向灾区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蔬菜;2010年舟曲泥石流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威海市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企业家到个体工商户,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学生,一次次谱写了人间大爱,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人间真情的动人故事。 “爱心基金”、“爱心超市”、“爱心窗口”、“爱心学校”、“爱心团队”、“爱心大使”等爱心载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支援灾区,共为玉树和舟曲灾区募款261.4万元。

威海市还积极参与“全国农村百万孤老爱心认助行动”,向青海省海北州定向捐赠20万元,用于当地的助老项目建设。

今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后,联桥国际合作公司定项捐赠3万元……

8月20日至21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偕同凤凰网、凤凰卫视、光明日报、求是《小康》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对威海进行了“中国爱心城市”推举活动进行了实地采访。

采访团成员们先后走进威海市社会福利院(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深入触摸了爱心威海跳动的温情脉搏。所到之处,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健全的保障机制,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良的管理服务,更看到了那些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脸上绽放的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这些阳光般的笑容,便是对威海市民生事业、社会救助、福利慈善等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是对爱心威海的最好诠释!

天地真情在,人间有大爱。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

大爱威海,威海大爱!愿更多的滨城人民,携手并肩,齐心协力,用爱演绎真情,用善温暖心灵,共同唱响“大爱威海”的华美乐章,让幸福、美好永驻人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