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户籍不应成为公共服务门槛
时间:2011-10-14 13:48:15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金苍 
 选择将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无疑是在努力给他们一个可预期的生活,对于社会心态的理顺、城市认同感的涵养,大有裨益。

  近日,北京通过的《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规定,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员,也纳入公租房的供应对象中。

  公租房建设,是为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买不起经适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可见,这一产品,并没有天然附加上“只有本地人才能享受”的条件。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可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虽说此规定范围是“有条件的地区”,并没有强制性,但其中的政策导向却是:公租房理应向非户籍人口敞开大门。

  虽然公租房建设“谁投资、谁所有”,但政府仍然是这一重要民生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对公租房的分配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地方政府对自身的定位:是为本地人服务,还是为所有在本地工作生活的人服务?非户籍人口可申请公租房,无疑是在这个选择题上,做出了明确且正确的回答。

  更何况,将外来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还有直接的“溢出效应”。正如李克强副总理所说,发展公租房“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无论是吸引人才、加强管理,还是提升城市开放度、和谐感,让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市民待遇,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

  近期,对驾校学员实施“限外令”的谣言传布甚广,谣言背后,实际上是很多工作生活在大型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对于未来的不安定感、对于政策的不确定感。这种心理,源于户籍,更源于捆绑在户籍上的各种公共政策。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选择将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无疑是在努力给他们一个可预期的生活,对于社会心态的理顺、城市认同感的涵养,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对于外来人口,城市本来就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一个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的城市,不可能关上自己的城门,因为户籍而差异化供给公共服务、差别化提供市民待遇。“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如果学车受限、工作受限,甚至进入图书馆、博物馆都有不同,怎算“打开大门”“开放怀抱”?

  “北漂”早已成为汉语新词,这也正折射出在北京寻找机会、谋求发展的人群何其巨大。但愿更多类似“外来者可申请公租房”的政策,能惠及更多“北漂”人士,让飘萍能扎下根、发出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