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房地产会傍上城市化?
时间:2011-10-09 10:06:05  来源:城市化网 
完成城市化前中国房地产不会出现下调

    我们现在城市化率只有46%,按照户籍算只有35%,到2030年接近于70%。按照经济指标看,在2004年,我们和国际平均水平相差20点,到2020年仍然和国际平均值差14个点,不足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按照这样的发展过程看,我们必然会走城市化率的过程。

    可以看到日本在城市化率最高阶段里出现了住宅高速增长,同样韩国在城市化率最高阶段中住宅总量远远高于正常发展。从住宅建设投资在GDP的比重当中,日本在20%左右,美国也是,可以看出日、美、法住宅建筑占固定投资建设的18%到22%。仅仅按住宅算我们占13%多一点。从日本的居住面积看,我们和日本基本类似。按人均土地面积算,假定中国是1,日本是1.26,日本山区比中国所占比重要高,它实际可利用的土地比中国还要高。

    从人均居住面积来说,从1998年开始到2009年,我们现在最大生产面积是560万套,曾经中国有6500万套的空置,但是从1998年到现在只有4000万套,到2009年是3800套。按总量计算,到2030年需要生产超过1倍以上的住宅,在20年时间完成住宅总量,每年要超过10亿平米,现在有5亿多平米,加上非房地产开发的只有8亿多平米,最少要增加2亿平米。如果到后期的话,我们大概完成14亿到16亿平米,这样才能完成人均居住面积增长的需求。从固定资产投资来说,我们现在不到3万亿住宅投资,未来达到10亿才能满足城市化率的需求。在整个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率大概占到我们需求总量41%,因为居住性需求改善占32%,折旧占24%,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占3%。

    按照国际经验,我们大概在2020年达到顶峰,达到400亿平米左右住宅总量,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完成,因为我们年生产量不足。往年商品房只有560万套,今年提出非商品房不到300万套,保障性住房要建1000万套,生产能力没有那么多。按正常算大概2030年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满足基本城市化率和国际轨迹的点。相比之下我们比国际发展水平的轨迹看至少晚10年,甚至更多时间。

    我们房产市场为何如此紧张?很重要一个问题,是我们三代人和四代人居住在一套房的比例达到60%,要有第二套住房寻求改善和增加住房面积,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很主导的一部分。拥有第二套住房的比重,2008年我们调查数据是8.9%,2009年提高很多,大概提高2.5个百分点,这个比重在国际发展水平中并不是很高。而其中用于出租的比重很高,完全用于投机炒房的占17.3%。

    我不能说房地产因为供求关系导致唯一房价上涨因素,因为公共资源,大学,教育等其他条件,城市集中度的条件都会导致房价出现偏差,但是供求关系可以充分反映价格上涨趋势。2005年我们发现我们竣工房子和销售房子出现逆差,到了2010年的时候,达到1.73,第四季度卖了2亿多平方米。我认为,203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不会出现下调或者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时候。但是什么时候是转折,有的可能是赚得多,有的是赚得少,没有完成城市化之前,让房价掉下来基本不可能。

房地产市场不改革,必阻碍现代化和城市化

    对比一下服装市场,我们收入水平不一,就选择不同的衣物。有人想要昂贵的西装,就有人生产喜登路;有人只要廉价的服装,大可以去北京的动物园附近买80块一件的衣服,N多企业在生产。一言以蔽之,你想要什么价位的衣服,就有人生产什么价位的衣服。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只生产昂贵的房子?

    四大原因,使得房地产市场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房子需求。

    历史出身不正。1990年代,当决策者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普遍衰败,工资都发不出,更难以为职工提供福利住房。1998年以来,市场威力初显。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13.7平米上升到今天的28平米。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划拨土地,主要利用市场竞争促进建筑业企业为社会生产更多住房。这叫甩包袱给市场来解决。健康的市场其实并不怕包袱。它天然就是用来解决包袱问题而存在的。后期,政府看到房地产商大发其财,招拍挂登台,作为土地垄断者,政府攫金乃至于今。再加上愤青们对地产商和地产市场的千夫所指,此市场更加举步维艰。

    土地制度僵化教条。发展房地产市场,而不改革土地制度,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设若一个企业,愿意生产物美价廉之房屋,正像有企业愿意生产80块一件的动物园卖场的牛仔裤。这个房产企业能够实现这个经营计划吗?他到哪找地来建便宜的房子?有无这样的地?有啊。城市扩展的边缘,农地的价值取决于农地上的作物产量的未来的折现值。大白菜地,每年净利2000块,按5%贴现,4万块一亩啊。小产权房皆盖在这些地块上。我们要不要保护粮食耕地,要!但是要在适合粮食耕种的农业带地区,投重资,兴水利,提高产量,来保护粮食安全。而不是愚蠢僵化到要在城市群来保护菜地。

    僵化的管制和高昂的交易成本。一个房地产企业要上一个地产项目,跑几十个部门,盖数百个章。这些都造成房地产企业的固定成本。无论开发个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有些固定成本必须花。为了分摊这些固定成本,怎么乐意建设便宜的房子呢?我要建设2000块一平米的房子给某些消费者,你规定我要有这容积率,那绿化比例,建便宜房子怎么赚钱?岂有乐意建设之理?武断点说,政府除了需要制定安全标准进行管制,其他皆可议!

    财政投入不力和房地产行业能力建设不足,生产效率低。在很多其他产品领域,生产昂贵的产品可以赚钱,生产价廉产品也可赚钱。根据192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经验,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开发商要能有规模经济,薄利多销是也。这要求我们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能力建设,而不是削弱他们。这要求降低门槛,加强竞争,鼓励更多资源和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而不是像现在要阻止他们进入。另外财政要出钱进行土地的基础开发,帮助和鼓励企业生产满足不同人需要的不同档次的房子。

    不进行以上四个方面的深刻改革,房地产企业只会生产满足富裕人群需求的房子。而城市化所需要各种层次的民众聚居于城市地区。他们无房可住,没人生产与他们收入能力匹配的房子,怎么变成城市居民?城市化何从谈起?面对大中小城市的疯狂房价,现代化和城市的进程,怎么能不被拖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何在?没有房地产市场的深刻改革,就不会有成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城市化:新政两难与房地产发展方式转变

    在快速城市化时代,房地产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计划式的调控带来了股市大幅下降,经济增长也面临失速的风险。此时政府面临两难:继续严控则经济死,若稍有放松则房价会报复性上涨泡沫更严重。

    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要纠正以往将住房作为投资品而非主要作为消费品的观念,从信贷和税收制度上确立住房的消费品属性。虽然投资品属性可在短期内促进房地产的繁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快速城市化时代,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消费性住房供给的快速增长,仍然可以确保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对此关键的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城市和城镇建设,实现人口迁移的自由化,让一亿多农民工和近二亿多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则要注意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可能产生的资源错误配置问题。

    城市化要关注产业转移,为此要实现房地产发展的结构转型。北上广或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已经过大,住房价格包括租金已足够高,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主要在农村的城镇化,城市本身的发展空间有限,主要限于城中村改造。所以,随着产业向内地的逐渐转移,内地或中西部未来城市化速度更快,房地产发展空间大。已经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们非常反对户籍开放和城市化,认为这是政府推高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阴谋。其实,对于北上广的过大的城市而言,高房价恰恰是城市人口控制、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自然的措施。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极力主张政府行政干预市场,反对户籍开放和迁移自由,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为照顾一些人的利益,而损害自由和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和有损公平正义的。

    大城市未来的土地供给有限和发展空间(城市规模过大,则出行成本高,使大城市变得规模不经济)有限,为此土地财政的来源必然会逐渐枯竭,若不改革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城市政府很可能破产。所以,财产税(房产税),包括遗产税,最终必然被实施。房产税,既是将住房从投资品属性转变到消费品属性的制度基础,也是实现房价和房地产市场长治久安的财政税收基础,也是政府房地产调控从行政的计划模式转向市场化调控模式的基础。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城市最有可能率先搞房产税,尽管应该全国同时实行(税率可不同)。

    城市化,为房产业的长期增长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政府为什么仍然要死抱有计划商品经济调控模式不变呢?难道要死循环中,通过制造两难问题然后再显示高超的调控艺术吗?风险也太大了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