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变味的114与缩水的公共服务
时间:2011-09-22 09:40:12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魏英杰 
 从114服务变味,不难看到国有公司伪市场化之后果。只有拆穿相关机构的变色外套,这种借公共服务名义行商业经营之实的现象才会减少。

  网上有事问百度,查询号码打114。竞价排名曾让百度陷入形象危机,如今,不无相似的“优先报号”也让114查号台备受质疑。上海有消费者投诉,打114查知名品牌家电维修点,114说查不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李鬼”维修点却受到热情推荐。

  原来,只要缴纳费用,相关企业就可享受114的优先推荐“增值”服务。114沦为商业服务机构,并非上海一地独有。比如,在有的城市打114“号码百事通”,可预订餐厅、客房和机票,查到号码后,服务平台还会直接将通话转接至对方。问题是,在人们眼中,114是不折不扣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商这么做正当吗?

  114搞优先报号、介入商业运作,问题可能比竞价排名更为复杂。如果说竞价排名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介入搜索结果、涉嫌不当得利,114涉及的问题却不只这些。因为,百度是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而114所属机构的性质却没那么单纯。据报道,114在北方由中国联通经营,在南方由中国电信经营,成立初衷是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查询服务。这两家公司均为国有公司,国有公司能否把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信力转化为商业利益,这很值得怀疑。

  应该说,正是114所属机构的企业定位不清,才造成了类似这种公共服务和商业运作混淆的状况。现实中,这些公司虽然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承担着相当的公共服务职责,可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的本事一点都不小。这些企业要么过于追逐自身利益,要么刻意掩饰其所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期待这些企业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只能是缘木求鱼。

  像114这样的公共服务缩水、变味现象,也出现在许多著名国企身上。就拿四大国有银行为例,近几年来这几家银行任意增加收费项目、动辄提高服务费用,就颇受诟病。个中关键在于,虽然公众仍把这些银行看作公共服务机构,却不知道它们早已市场化,成为高度逐利的商业机构。这种角色错位,既造成了公众的失落感,也让相关机构的运作偏离既有轨道。

  114已然蜕变,公众却仍用老眼光看之,这很容易造成公众过于轻信相关机构,而相关机构却拿这种信任博取经济利益的局面。从114服务变味,不难看到国有公司伪市场化之后果。所以,必须清楚界定企业性质,让商业的归于商业,公共服务的归于公共服务,这样才不会让人无所适从,乃至上当受骗。只有拆穿相关机构的变色外套,这种借公共服务名义行商业经营之实的现象才会减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