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11-09-15 13:26:28 
市政协委员、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柴俊勇反映,“11.15”本市发生的特别重大火灾责任事故,给安全生产、消防工作敲响了警钟,给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提出十分紧迫的命题。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本保障。

城市公共安全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是社会公益事业,既关系到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城市本身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预防和控制城市灾害和事故是社会和谐、安宁、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和最关心的切身利益。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必须从城市的现状与需求出发,眼前与长远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整合城市安全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灾害预警、事故预防和应急反应等公共建设要素上,寻求实现有效预防,及时预警和智能化决策的途径,建立起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资源共享,迅速互动,处置有序、有力、有效的应急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设立城市公共安全权威的指挥机构。公共安全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是应对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是保障公共安全最重要的力量。建议,将现有上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调整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委员会,继续由市长担任主任,相关副市长为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由市政府秘书长兼任。同时,加强总值班室建设,每天有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担当值班长,履行值守应急、信息综合、协调组织的职能,确保全市大事不出,小事及时解决。

二、理顺城市公共安全高效的运行机制。城市公共安全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较多应急管理部门。一旦发生事件时,必须由市政府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因此,纵向协调组织能力是很强的,但在城市日常的运行中,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权责利”诸多因素,大多数情况下仍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的防灾救援体制和安全管理模式。现实各种安全事件大多具有群发性和链状性的特点,各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必须尽最大可能迅速反应,使资源和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有效整合,共同行动、共同来解决危机,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赢得救灾的黄金时间。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专家队伍的建设,有切实的措施保证专家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

三、切实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处置能力。要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渠道,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牢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价值。居安思危,在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单项应急预案。特别重视抓小来防大,不能对没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就放松对薄弱环节和漏洞的整改;特别注重过程和细节,不停留在会上、纸上、口上,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特别夯实基层基础,各类公共安全的检查都要建立起安全记载和督察制度。现场的指挥处置能力尤为重要,现场总指挥要冷静果断,敢于担当,科学施救。

四、着力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的防范措施。长期以来,政府和民众都抱有一种安全侥幸心理,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带来高频率的危机事件认识是有的,但不充足。对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控制是重视的,但不紧迫,缺乏对城市公共安全全方位系统性的思考。在城市灾害管理上,重救轻防的观念依然存在,城市公共安全的教育和宣传尚未形成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应对重大突发性的危机事件时,仍然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缺乏主动科学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科学预防、增强危机的预警管理。对突发公共危机能否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是政府能否及早采取行动消除危机的关键,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关系到危机的对策的执行和实施的效果。对危机的风险源,危机的征兆进行不断地检测,判断危机发生的速度、规模、损害程度以及发展的趋势,及时向政府或单位、公众发出警报,提醒相关组织或单位对危机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所以,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对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六、开展全民城市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当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共事件突发时,公众必然会对此产生紧张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应有的疏导和减压,就会逐步转为恐惧。因此,每年11月9日至11月15日为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周,倡导“让每个人明白在遇到紧急状态应该做什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