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胡敏:物价之惑 宏调之变
时间:2011-09-06 10:44:45  来源:人民网 
 近期,党的机关刊《求是》杂志刊发温家宝总理对当前经济时局看法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再次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前,国家发改委也公开表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仍可能高位运行。在今年行已过半,中央领导和权威部门同时对物价走势“高度关切”,足以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物价形势和通胀态势不容乐观。

  自年初,稳物价就被置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审时度势,其中对今年的物价走势曾作出预判,并确立了全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抑通胀、稳增长、调结构”。不过当时,警示多的是“管理通胀预期”。从二季度开始,因为食品类价格和非食品类价格同时上涨,4月份CPI同比上涨越过5%,此后逐月上升,到7月份CPI同比上涨已达6.5%,物价指数保持了连续38个月的上行惯性;截至8月,主要食品价格依然是此涨彼落,统计部门即将公布的物价指数还当在高位徘徊。

  物价持续上涨,受冲击最大的是中低收入的普通百姓,直接影响的是民生。鉴于目前国内物价总水平,已大大超过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全年CPI控制为4%的目标,政府必须表明一个态度;在通胀预期逐步成为民生现实关切的当口,经济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定“抑制物价上涨”,成为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也别无选择。

  此次物价上涨,原因极其复杂,为国内因素和国际背景双重叠加,多因交织:

  其既有国际输入性通胀的牵引,又有国内结构性矛盾的累积;既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投资的集中拉动并伴随之的流动性泛滥,又有美欧债务危机引发的资产泡沫恐慌;还有国际经济治理的结构性失衡与生产者、消费者心理预期失衡的深层次影响,物价上涨最终形成了“棘轮效应”。尽管决策层综合使用一揽子宏观政策工具,似乎也难以隔断价格上行的各种因素相互传导和相互推动,宏观调控的难度非比寻常。

  尤其进入8月后,欧美债务危机频添变数甚至扩大和蔓延;美国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实施或变相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剑悬头上”;再加上中东北非局势的不明朗,这根本打乱了国际经济复苏的轨迹。我国国内金融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必须做好迎接新一轮宽松流动性冲击的准备,宏观经济政策也将据此进行因应性调整。官方在此时,对此前全年物价走势判断为“可控”做出修正性评估,是形势快速变化已然超出前期温和型研判使然,更重要的还是给未来宏观政策调整留出余地,对后市政策演变作出更加审慎的预期。

  在异乎复杂、十分不确定的形势下,物价难控但必须控制,这是总理文章强调的第一句,就要坚持“宏观调控取向不变”。因为一旦出现高通胀,不仅伤害的是民生,还会伤害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乃至影响整个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紧随关注的另一句话,就是在下大力气抑制物价涨幅的同时,又必须“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经济增速不能出现大的波动,其画外音就是: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在打击“高通胀”时,经济决不能“硬着陆”。因此,下一步政策调控给出的政策信号就是:一手反通胀,一手保增长。尽管这是宏观调控层面最大的“两难”选择,但调控政策并非无可作为。

  宏调政策如何相机选择?基准线就是要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这既可以抑制物价涨幅,也可以加快结构调整。

  继续收紧流动性是控制物价涨幅的源头。政策的落脚点是加大力度,平抑大中城市房价的上涨,隔断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泡沫、最终推升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叠升的路径。同时,信贷政策又必须有扶有压,以保障房建设和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减缓上一轮去库存化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同时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改革。

  继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切实降低过高的流通交易成本,通过打击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秩序,来平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既遏制住输入型通胀,也进一步扩大主权货币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经济学博士、经济观察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