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在这一进程中,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的人才,但近年来摆在我们大学生面前的却是就业难这一残酷现实,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悖论。
看看这几个月发生的毕业生求职悲喜剧。石家庄女大学生投水自杀,身后留下10万字的求职日记;北方工业大学15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上网“拍卖”,叫价月薪2000至3000元;还有济南女生街头发求职启事,应聘“专职太太”、“2009大学生就业”大戏刚拉开大幕,就被渲染得如此悲壮。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称,截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未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09年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最艰难的时期。
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
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于经济危机。今年3月,上海对外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逾半数外企今年不招收应届生,其他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岗位数量也极有限。如果将就业问题归之于金融危机,那为何去年还有100多万大学生未就业?
也有人将就业难怪罪于高校扩招。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到611万人。但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抱怨自己的大学生太多?
更有网友呼吁:恢复分配制度!但所有人都明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市场化。这种双向的自由选择的就业模式,毕竟是一种进步。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是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笔者深表认同,我国的大学生质量问题,主要跟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模式有关,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我们的天之骄子中,有许多连小麦苗与韭菜苗都区分不了,有许多不知道什么是五谷杂粮,有许多不会修理桌椅、换个灯泡灯管等日常生活小事,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问题。
当然,还有就是跟大学生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有关,公务员、大企业、大城市固然值得向往,但中国众多的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同样是大学生骄子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并不多,尤其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广大农村正亟需大量优秀人才,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娇生惯养、五谷不分、高分低能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勇于创业、德才兼备、放眼未来,敢于将自己融入到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中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