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徽撤分巢湖:公务员观望 民间心理认同待培养
时间:2011-08-25 09:30:49  来源:新华网 
    地级巢湖市已从安徽版图消失,一分为三,进入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的怀抱。

    8月22日,安徽省发布这一消息。目前相关公职人员的安排方案尚未出台,公务员们在观望并存有忧虑。居民生活被认为不会受很大影响。按规划,居民将按各自划入地区标准享受待遇。

    对于撤销巢湖,安徽省解释称目前安徽经济发展中存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划江而治等问题。

    在此之上,合肥被两大经济圈“挟持”,西有武汉东有南京,尴尬已久。这次区划调整,被认为将有助形成“大合肥经济圈”。

    8月23日晨,巢湖的出租司机周之来,将车载收音机调到了他习惯的频道,他习惯在开车时听巢湖人民广播台。

    “巢湖的播音员声音我都能听出来。”周之来称,不过这一次,传来的是陌生的声音,播放的是合肥市的消息。

    这一天,周之来和其他一些巢湖人都曾说了一句话“巢湖没了”。

    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调整其下辖的四县一区。在原市政府所在地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安徽省直辖;庐江县划归合肥市;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无为县与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

    安徽此举,媒体解读为做大合肥。据了解,调整之后,合肥市面积扩大40%,辖4区1市4县,并将巢湖纳为“内湖”,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一大步。

    【背后】

    巢湖成经济洼地

    在安徽原有的17个地级市中,巢湖市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与周边的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比,成为经济洼地。

    地级市巢湖,存在了12年。

    1999年,安徽省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1995年至2000年间,全国市级城市增加了近400个。巢湖市便是这期间设立。当时学界不乏反对意见,认为该市并非经济发展自然形成,有拔苗助长之嫌。

    坊间传言,在巢湖市设立的第三个年头,安徽省就曾动过撤销的念头,终未实施。

    与“低洼”中的巢湖市相邻的合肥,近些年则左突右冲,寻求发展。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三良介绍,合肥曾提出过与淮南、六安等市进行同城化发展。她认为,与淮南、六安相比较,巢湖市反倒是合肥谋求发展的更好伙伴。

    “通江达海对合肥市的发展比较重要。”江三良认为,经由淝河抵巢湖,再由巢湖入长江是比较好的途径。

    在这条通江达海的途径上,巢湖显得至关重要。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其面积的70%左右由原地级巢湖市所辖,其余由合肥市所辖。

    巢湖对于两市居民生活、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不过在开发与治理上,两市各自为战,存在诸多协调问题。

    据了解,安徽省方面认为,在安徽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规模较小,政区规模差距较大,划江而治等问题凸显,水系特别是巢湖的管理体制不顺,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很大制约。

    安徽省民政厅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通过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将巢湖主要流域集中于合肥市,并设立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可以实现统一规划、治理和管护。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0年,合肥提出要建立“区域性特大城市”。同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人大代表团议案提出行政区划调整。

    此后,在原巢湖市的机关单位中,“撤销”的传言便开始流传。经过一年多调研,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撤销巢湖市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

  【人事】

    公职人员观望变化

    8月23日早晨7时许,原巢湖市居巢区政府门前,聚集了上百市民,其中不乏市直机关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居巢区已改为县级巢湖市。当日上午,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市长吴存荣出席县级巢湖市领导干部会议,并为县级巢湖市成立揭牌。

    “我们就是来看看热闹。”一名在场的中年男子说。当被问及是否在市直机关工作,他笑言,对于以后工作“听安排”。

    据介绍,此次撤销地级巢湖市,全部工作由安徽省委、省政府统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张宝顺挂帅。

    23日上午,在巢湖市领导干部会议现场外,一名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称,想打听打听工作到底怎么安排。

    同一时间,原巢湖市政府门可罗雀。原市政府大门两侧的市委、市政府的匾牌已经在8月22日下午摘下。人员进出市政府大院,保安亦不阻拦。各办公楼内,有工作人员在进行物品搬运。

    “如果你早些日子来,我的工作是接待你,但现在,市委宣传部已经不存在了。”一名原供职巢湖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原来的各部门都叫工作组了,正忙着开会研究、落实安置方案。

    对于原巢湖市干部职员的分流方案具体内容,该工作人员及原居巢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汪明华均表示,由省里统筹,还不清楚。

    坊间传言,原巢湖市委书记陈强将调任省委副秘书长;原巢湖市长张飞飞,将调任马钢党委书记。此传言未得证实。

    对于原巢湖市公务员的分流方案,至今尚未公布,坊间传言甚多。

    网友“刘水天一色”在巢湖吧中发帖称,8月22日晚的会议上看到了文件,公务员处级、科级及以下分流至省直单位、合肥、芜湖、马鞍山和县级巢湖市,愿意到省内其他市的也可安置。正处级原则上安排实职。事业单位全部由合肥市接收;机关工勤人员全部由合肥市接收;50周岁以上或满30年工龄的可自愿提前退休或离岗;县级巢湖市暂定编制1500人……

    对于这份方案,官方未予证实。原巢湖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只是网上的说法而已”。

    相比公务员,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加焦虑。有人称“事业编制人员原地待命,留在县级巢湖市;聘用人员,根据最初签订聘用合同的时限,合同到期后,自动解除原合同关系,不再聘用。”

    安徽省民政厅负责人对媒体称,干部职员的安排总体将是“人随事走、编随人走,对口安排、职级不变”。

    8月23日中午11点半,数辆警车、巴士由原居巢区政府驶出。县级巢湖市的揭牌仪式在会场内已结束,围观者怏怏散去。一名约40岁的围观者说“政治前途算是没了”。

【民间】

    心理认同待培养

    原巢湖市街头,对于巢湖被分拆,市民反应相对平静。

    8月23日下午,等公交车的赵先生说,“没就没了,咱老百姓还是该咋生活就咋生活。”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工作安排中要求,原地级巢湖市的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的津补贴,城乡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原则上按划入地的标准进行调整,并于9月1日起执行。

    因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的经济水平高于原巢湖市,原巢湖居民享受的社保等待遇或会有所提高。

    不过,巢湖人王先生担心,调整之后,原居巢区由市中心地区转变为合肥的边缘县,新的县级居巢市受到轻视。他说,即便是在原地级巢湖市内部,各县之间也存在“平等”问题。庐江县、含山县也有人埋怨原巢湖市在发展中对其重视不够。

    王先生还提到了心理认同的问题。他说巢湖的方言与芜湖市接近,心理认同上更趋近芜湖。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三良认为,行政拆分造成心理认同感出现落差,是正常现象,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合肥初为省会时,在各方面均不如安庆,心理认同度并不高,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她认为,当经济有所发展之后,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变为心理内部的认同。

    江三良分析认为,合肥日后发展,重心向县级巢湖市方向转移的可能性很高。巢湖、长江是合肥市进一步发展的强力依托。因此县级巢湖市不会被轻视。

    令江三良担忧的,是近期市场的一些反应。她提到,以房地产为例,原巢湖市的庐江县、居巢区并入合肥后,是否会受到限购影响;原居巢区由原市中心区域转变为合肥市地理上的边缘地区,是否会影响楼房交易量。这些都还有待看进一步发展。

    【影响】

    “吸血”还是“辐射”

    原地级巢湖市的分拆,最大受益者被认为是合肥市,坊间有说法“合肥又在吸血了”。

    在安徽省内部常有“合肥吸血”的争论———合肥是聚全省资源得以发展的,合肥的发展是以牺牲其他城市经济为代价的。

    在江三良看来,所谓“吸血”就是经济学中极化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先有极化效应,再有辐射效应。通俗说,先有“带头大哥”,再跟着他“喝酒吃肉”。合肥市经济发展到现在,还没能够充分将好处“辐射”给周边地区。她认为,随着发展,合肥市给邻居们带来的好处将有所增长。

    目前,合肥市西邻武汉、东邻南京两大经济圈。其中,南京经济圈的推进已有多年。马鞍山、芜湖、原巢湖都有东向南京的趋势,尤以前两者为主,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合肥市的发展前景看起来并不顺畅,省外有其他经济圈的竞争,省内作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又面临挑战。

    安徽省政府参事王傲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旦合肥地位不保,安徽省内经济凝聚力将下降。原巢湖市的分拆,对于巩固合肥市的地位,加强合肥经济辐射,凝聚马鞍山、芜湖都有作用。

    江三良认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成本低,将吸引部分产业转移到此发展,这也有利于理顺南京经济圈的产业机构。“南京、武汉、合肥三市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差距,谁成为NO.1还不好说。”

    □本报记者 张晗 安徽报道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