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和规划等方面的制约,“建房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民的一大心病。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创立的“立改套”农民建房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房改造中的“资金难”、“用地难”等矛盾,并且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大笔的收益,一举而多得。
20多万元换来了100多万元——一户村民得到的实惠
李志云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群辉村村民。原先一家四口挤在村里一间半旧的房里,前几年就很想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但一方面苦于没有资金,另一方面又没有合适的宅基地,只得作罢。2010年初,村里实施了“立改套”项目,他把原来的老房和宅地交给了村里,作为国有土地,公开出让给开发商,作为交换,他在市区的朝晖小区分得了125平方米和96平方米一大一小两套公寓,而且每套公寓都赠送1—12平方米不等的一个贮藏室。作为“立改套”的配套小区,朝晖小区拥有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可以不出小区在这里办理各种证照,小区内还建有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且政府承担了10年的物业管理费,前10年村民不用交一分物业管理费。
李志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村里的老宅地最多值20多万元,而分得的两套公寓市值100多万元,用20多万元换100多万元,而且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你说值不值?”
据介绍,凡进行“立改套”置换的,三口人以下可得一套,三口以上的可得两套房子。
朝晖小区内来自岩头村的周云法户口与小儿子列为一户,小儿子尽管还没有成家,也分得了一套125平方米的公寓。一旦他儿子成家生子后,还可补得一套公寓。
全村800多村民节省建房费2亿多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亿多元——一个村庄的账本
椒江是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城区,农村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农民传统的住宅均为顶天立地的“立地式”,每亩土地只能安排4间屋基,非常浪费。而且由于规划、土地等种种限制,许多农民还拿不到宅基地。为切实解决新时期下农民“建房难”问题,同时又能达到既改善民生,又节约土地的双重目的,近几年,椒江对于实施整村改造、区位条件好的行政村,引导实行“立改套”模式。
“立改套”最直接的好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大节约了土地。如果照原来的“立地式”,每亩土地只可安排4间屋基,实行“立改套”,每亩土地则可建10—20间,土地利用率数倍提高;二是农民节省了开支。村民若自建一间立地房,需要花费30多万元,而实行“立改套”,不用自己掏钱,至多是挑好的楼层,补点差价,也只不过是几万元;第三,村集体经济可以得到大笔收益。记者在前所街道前所村采访到一些数据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
前所村是前所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全村人口达2485人,而人均耕地仅0.135亩。人多地少,加上村民不富,多数村民住的是老房子。如果村民都建立地房,不仅多数村民负担不起,而且也无地可建。区里实施“立改套”政策后,前所村将原计划用于村民建房的220亩宅基地转为国有土地,公开挂牌出让给开发商,共置换1320套住房,还获得了2亿多元的土地出让金。如果把800多户村民得到住房而省掉的2亿多建房费用算计在内,实际上前所村村民和村集体转眼就将得到4亿多元的效益。
三种“立改套”类型,坚持自愿原则
据椒江区有关部门介绍,目前椒江区实行的“立改套”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机遇型”。该区抓住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推进或区位优势、土地价格上涨的有利契机,在安置区块和村留地上实行“立改套”。
二是“主动型”。有些村绝大多数村民有迫切改善居住条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愿望,主动要求实行“立改套”。
三是“被动型”。由于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互相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对处于建设过程中规划改造的部分村进行整体搬迁,主要以“立改套”安置方式。
目前,椒江区有10多个村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立改套”,总的用地面积达到1100多亩,预计可节约500余亩用于商住开发。按椒江目前的地价计算,仅土地价值就在20亿元以上。节约出的用地全部归村里所有,统一进行商住或商业开发,一个行政村经济收入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是目前椒江农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有的村集体经济就因为实施了“立改套”而脱贫致富。
在实施农房改造中,椒江区委、区政府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政府能够承受、农民能够接受、工作能够推进”,决不搞强制性、一刀切。从目前的实践看,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对此是欢迎的、拥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