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答复:如果不是好奇而又眼尖的外地游客提出疑问,相信许多济南人也是第一次听说。不知这名游客有没有游览趵突泉,是否发现泉池的石碑上“趵突泉”的“突”字其实也少了两点呢?
关于这两处一多一少的石碑,民间传说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因为胡巡抚是甘肃天水之人,又是山东大吏,想以他之笔,标趵突泉之名,并压住这汹涌不息的趵突泉水。胡擅书大楷,字写成后,济南石匠选上好石材刻碑。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
大明湖公园的工作人员说,“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并不是错字,使用哪种写法是书家的创作自由。
济南民俗专家张继平说,像趵突泉的泉水将趵突泉的“点”冲入大明湖的说法只是民间戏说,“明”之所以写成“目月”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狱,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山东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张同秀先生说,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古人这两处名字的写法,不能说是错误,只是书法艺术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