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提前规划、补偿、安置,降低拆迁成本
并将原村民、新社区的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提上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中村的改造,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现象与阶段。城中村改造不仅是一个拆迁和建设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郑州而言,城中村的改造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共有99个村(组)被批准实施改造,计划三环内城中村3年内改造完毕。城中村改造的效果有目共睹,改变了城市容貌,提升了城市品位,但也催生了一些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城中村的租赁房越建越高,拆迁成本也越来越大。作为政府,应将此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可借鉴郑东新区的做法,提前做好村民安置工作,并将原村民、新社区的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提上日程。晚报记者梁冰
成绩
郑州楼宇经济一大亮点
餐饮、零售、娱乐、休闲多业态的商业规划,有力盘活了区域经济,并形成新的商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对全人类影响最大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也成为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现象。
就郑州来说,城中村改造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共有99个村(组)被批准实施改造,其中60个村(组)已全部拆迁或部分拆迁,46个村(组)已开工建设,计划三环内城中村3年内改造完毕。
第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杜岭街道张砦村,催生了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大上海城步行街”;燕庄城中村改造项目,打开了金水路至郑州新区的瓶颈,打通了未来路南段;关虎屯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了集商业、银行、酒店、写字楼、住宅为一体的郑州国贸中心,成为郑州市发展楼宇经济的一大亮点。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升龙集团。升龙2006年进驻郑州,成功开发郑州市金水路与未来路交会处原燕庄改造工程,为中原乃至全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为郑州市的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了鲜活的教科书,有效节约了城中村改造的探索及开发成本。
无论是金水路上的曼哈顿广场、大学路上的升龙国际中心,还是陇海路上的中原新城、郑汴路上的升龙凤凰城,都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及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社区、大型商业中心、超豪华五星级酒店等,这些优质设施有力提升了项目所属区域的形象,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居住、购物、休闲、观光的场所。
此外,这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众多知名商家进驻。餐饮、零售、娱乐、休闲多业态的商业规划,有力盘活了区域经济,并形成新的商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问题
开发成本或将越来越大
仅仅盯着已经形成的城中村,而忽略了城市周围将要形成的城中村,郑州城中村改造很可能陷入拆拆扒扒的恶性循环中。
2003年9月,郑州市政府出台《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标志着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正式启动。2003年10月,西史赵村委会与信和(郑州)置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2005年6月,河南新田置业与西关虎屯村达成协议,对该村实施整体改造;2006年3月,燕庄改造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如果说2003年是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那么,4年后的2007年,郑州则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2007年6月,郑州市政府正式下发《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史称103号文件,对城中村改造的具体政策做出明确规定。这是郑州市自200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首次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出台的相关政策。
103号文首次制定了城中村改造的安置开发比,首次将“招拍挂”拿地机制引入到城中村改造中来,全面叫停“小产权房”,明确了新的拆迁安置、赔付标准,创造性地将城中村改造和廉租房建设联系在一起。
自此,郑州市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中村改造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当城市向外扩散的时候,老的城中村不见了,新的城中村又诞生了。同时,随着地理位置优越的城中村越来越少,城中村租赁房的房租越来越多,楼层也越盖越高。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说,他租住在庙里,去年初,一个带厨房和卫生间的标间,房租为每月260元~280元,可是今年已经涨到了320元~340元。与此同时,城中村中的楼房也越盖越高,通常都在十一二层左右,最高的甚至达到19层。且楼间距极小,大白天还要开着灯。
“如果政府规划不力,仅仅盯着已经形成的城中村,而忽略了城市周围将要形成的城中村,郑州城中村改造很可能陷入拆拆扒扒的恶性循环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社认为,新的城中村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政府将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成本来改造。
建议
政府提前规划、补偿、安置
由村民向市民转换,虽然一夜之间就可实现,但是其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提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在城中村,‘房租经济’异常兴盛,只要房子有人租住,村民就可坐等收入。等到日后拆迁,更可得到巨额补偿。”刘社表示,由于城市边沿的扩展,城中村形成到哪里,那里的村民就可以在短短几年内暴富,这对其他劳动阶层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在刘社看来,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改造工程,牵涉到土地、村民组织、农民户口、农民房屋产权的确认和拆迁补偿、农民进城以后的就业、子女上学和养老社会福利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除了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成本,还需投入巨大的社会成本。
在郑州市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中,由于高昂的拆迁成本,建成区的住宅容积率和房价通常都比较高。既影响居住舒适度,对购房者的财富也是一种无形的剥夺。
因此,刘社建议,政府应当提前规划,提前进行补偿,学习当年郑东新区的做法,“拆村并镇”,提前做好村民安置工作。降低拆迁成本,避免“开发商觉得不赚钱,购房者觉得负担重”。“一个城中村的改造,大概需要3年、5年时间。可是,由村民向市民转换,虽然一夜之间就可实现,但是其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提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政府还需要把原村民、新社区的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提上日程。”刘社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