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那些转嫁了的三公经费不能忽略为零
时间:2011-08-19 07:54: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惠铭生 

  8月15日,北京44个部门在各自官网上公布“三公经费”,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也在公布之列。其中,市科委花费35.7万元办一场接待会,占去年公务接待费近七成;市教委去年“三公”花费1.34亿元居首。(《北京日报》8月16日)

  中央部委的“三公经费”公开,在公众如潮般的质疑声中,终于别别扭扭地落下帷幕。虽然过程不很圆满,公布的清单模糊不详,但“三公经费”公开毕竟艰难地迈出实质性一步。北京44个部门也在各自官网上公布“三公经费”。相信其他省市“三公经费”早晚也会公开。尤其是,8月15日,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规定政府拒不公开信息,公民可以起诉。这个规定,捍卫了公众知情权,为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及时、全面、真实地公布“三公经费”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公开“三公经费”,除了账面真实、详尽之外,有一些“三公经费”账目之外的涉公消费,是不能忽略不计的——

  一是下级对上级所消费的。按照时下官场流行的一些“潜规则”,下级对上级,在公款花费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上级部门到下级部门、到基层搞调研,开会时,其吃住等消费一般由下级或基层部门承担。而下级部门到上级部门办事,所涉及的消费,又往往由下级部门或基层承担。举个例子,县里到省里、省里进京办公务,所发生的日常招待费用,一般是由下级部门承担的。而这些消费,上级部门的“三公经费”中当然是零记录。

  二是企业和个人所消费的。时下,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人要想办成事。一些公职人员会“吃拿卡要”不商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个人请客、送礼现象也非少数。这部分消费,有关单位的“三公经费”也不会有记录。

  三是所消费的预算外资金。一些机关单位公开“三公经费”,难免会玩策略,耍心眼,尽可能地降低“三公经费”基数。比如,一些三公经费用的不是财政拨付,而是来自行业协会会费、小金库、乱收费的费用等预算外资金。而这些消费,在“三公经费”里也不会体现。

  另外,还有一种“单位腐败”也会在“三公经费”忽略不计。逢年过节,单位腐败,时下已成为社会流行的“潜规则”。一般表现是:一些部门、单位以集体的名义,给自己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要害部门以及个别领导送钱送物。有的是下级送上级,一级送一级;有的是企业给政府部门送;有的是给对本单位“有用”的要害部门送。有些部门、单位将节前送礼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派出专门人员,向特定单位或者领导送礼。而这些消费,上级部门的“三公经费”中也不会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判定: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省级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有些消费肯定被漏缺的。而漏缺的数目,恐怕也是天文数字。诚然,这些公务性消费被忽略不计,不体现在上级部门的“三公消费”上,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消费其中大部分也是公款,不过是被转嫁给地方或下级承担了而已。甚至可以说,有些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有部分或大部分被下级、基层单位承担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