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创新意义
时间:2011-08-10 10:39:53
来源:公共预算与政府治理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在社会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也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北京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精神,分析当前北京市社会建设管理面临的形势,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以推进社区建设和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为重点,逐步实现党对社会领导方式的科学转变,是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东城区从2008年开始率先在社区引入参与式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民政部和北京市社区建设的早期试点区,东城区推进“社区参与式治理”是社区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基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
“社区参与式治理”是以社区为载体,社区相关利益方按照程序规则,在自愿互利、合作互动的基础上,对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通过平等协商形成共识、达成一致行动的治理模式。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显著特点是:主体多元、过程开放、民主平等、有序协商、结果可控。
“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党如何正确处理好领导与执政的关系?科学、民主、依法,是党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的基本方向,但尚有赖于一系列具体的体制机制创新。东城区三年多的实践证明:社区参与式治理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结果;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社区参与式治理为党在基层社会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在健全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促进良性互动等方面,党的领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的效果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给我们留下了有意义的思考。
一是通过社区参与式治理,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在多元社会结构、多元利益需求下,社区里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是社会现象在社区的必然反映。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采用“社区茶馆对话会”、“开放空间讨论”、“展望未来”等公开、平等的讨论形式,让有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聚在一起,面对面充分陈述各自的想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倾听和沟通促进理解、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可实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每个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从怒目而视到倾听沟通,从埋怨责难到理解支持,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营造了和谐、民主协商的氛围。
二是通过社区参与式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传统的公共服务存在提供方式单一,居民认同度不高,政府买单、百姓并不买账等问题。在社区参与式治理过程中,政府转变观念,强调首先听取居民的需求建议,通过反复的吸纳、反馈、再讨论,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充分沟通,发挥居民的能动性、尊重居民的自主性,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不仅增进了政府与社区成员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而且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三是通过社区参与式治理,真正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社区参与式治理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动员组织群众自愿、依法、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把居民能干、想干、应该干的事情放权给居民自己来干,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居民在自助和助人中体会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对居民的自我管理服务,党委政府不仅是前台引导,更是幕后支持,这种引导、支持、服务,不仅体现在最初阶段,更是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发动广大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四是通过社区参与式治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和拓宽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满足群众依法表达愿望和诉求的需要,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社区参与式治理,通过讨论会、议事会等多种形式把群众想表达的诉求通过有效渠道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通过参会者的争论、热议,把需求表达出来,把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发泄出来,把积极的建议汇集起来,这种组织化的表达机制不仅搭建了沟通平台,而且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