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已成为‘折腾城市’的新游戏。”刘士林这样说。
国内不少城市试图改变“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现状,在文化建设上乞灵于“干一件文化大事”,但因缺少了深层、长期的文化精神积淀,时常上演“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
建标志性建筑是其中一件。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近年来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大都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一些“洋气十足”的标志性建筑本想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实际上却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宝贵的城市空间和形象。“这种战略在智力与审美水平上,与一个一心追逐LV包的小女孩并无本质差别!”专家总结道。
在城市品牌营销上,国内城市眼下普遍存在粗制滥造、缺乏创意和低俗雷人的倾向。有媒体曾将国内城市打造的品牌归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某某之都或某某之城,有什么资源,有什么产业,填上就得;二是由苏杭领队的“天堂在人间”,使天堂、仙境、伊甸园成了许多城市的标签;三是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主题的“山水类”口号;四是给西方做“二房”,曾喊出“东方日内瓦”口号的就有石家庄、秦皇岛、肇庆、昆明、大理、巢湖、无锡、上海崇明等。以“色相”为主题的城市品牌营销和形象传播也流行一时,如山东某地的“西门庆”文化旅游规划、江西某地的“一座叫春的城市”等,表明一些城市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已丧失基本的文化底线。
“同城异梦”、“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离心运动,也是当代中国城市普遍的文化病。报告认为,高房价现实下的城市“居大不易”,引发了“逃离北上广”和“大城市伪幸福”现象和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怀疑、警惕甚至厌恶心态,也刺激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2010年,对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正在取代“竞争力”、“GDP排名”、“总部经济”、“投资潜力”、“百强”等硬实力排行榜。“蜗居不易,逃离更不容易”,正成为当代城市人痛苦、艰难的生存写照。如何通过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切实努力,重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图景,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最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
专家表示,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日渐暴露出的“城市文化病”,会日益侵吞和解构城市美好生活本质,损害人们对城市怀有的热爱和梦想,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疏解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