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8.4亿,城市化率要到达60%。到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9%。
然而,我国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重城市的物质形态建设,忽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城市原有的文化特征受到破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近日召开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演讲时指出,我国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着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缺乏城市个性等问题。
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标志物,更在于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并非如此。
徐匡迪指出,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生活垃圾量增长较快,但是目前城市垃圾处理及再利用技术却相对滞后,大多数城市选择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尚未得到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已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简单的填埋还有可能会导致有毒有害污染物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及土壤,造成更大的危害。
城市交通堵塞,汽车尾气、噪声污染严重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近几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城市机动车急剧增加,但道路设施和交通管理却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大城市交通堵塞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汽车尾气造成城市空气状况日益恶化,而道路的严重拥堵更是加剧了空气的污染程度。另外,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所带来的噪声污染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能源消耗增长迅速,利用效率低下。能源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中,建筑能耗比重较大,未来居民的建筑能耗可能超过工业交通,占居首位。城市机动车用油激增。2010年私人用汽车油耗已经占全国石油总消耗的约50%,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华北、西北地区普遍缺水,生态活动用水被占用,导致自然生态呼吸功能下降、土地荒漠化。
城市缺乏历史文化,千城一面
前些年,不少人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高楼大厦。最近两年,部分城市开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经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仅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没有真正深入发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去真正把脉城市内在肌理,塑造出不同城市独有的特色和风范来。
徐匡迪在演讲过程中展示了4个城市的照片,都是高楼林立,由于画面雷同,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很难辨别这4张照片分别是哪个城市。徐匡迪说,现在的城市建筑物,片面追求高、新、奇,却忽视了城市的整体协调和反映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导致城市传统文化特征缺失。还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物、风景、自然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著名城市经过20年建设以后,已经出现了个性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
历史上,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城市是很美的,“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描写的是苏州,杭州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果每个城市都是水泥森林,这些城市的传统美景和特征也就消失了。
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城乡共同发展
怎样解决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这些问题呢?徐匡迪在演讲的最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思考。
首先,总结我国多年来城市化历程的经验教训,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别人的建设模式。
第二,大中小城市应该进一步优化组合。这不是简单地把小城市并到大城市作为一个区,而是进行组团式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小城市密集区。
第三,我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必须传承历史文化,具备自己的特色。切忌照搬照抄,千城一面,失去城市的个性。
第四,城市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城乡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