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中原地标的新期望
时间:2011-07-15 10:14:46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

  地标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灵魂。金茂大厦之于上海、双子塔之于吉隆坡、哈利法塔之于迪拜……承载的都是世人对一座城市的深刻记忆。说起郑州的地标,我们自然会想起二七纪念塔;谈起河南、中原的新地标,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9年时间崛起的新城,郑东新区。

  城市地标,一般都是标志性建筑。建筑建成,地标树立,城市地标更多是一种象征性存在。但对中原地标——郑东新区而言,城区建设方兴未艾,中长期规划尚在酝酿,从硬件建设的角度看,这一地标尚未完全呈现;从软件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地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还亟须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

  (一)

  城市建设,需要传承和延续。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也讲究整体的延续性。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郑东新区在制定今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时,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应被延续。

  比如,被实践检验正确的新区规划建设的理念需要延续。事实上,为延续黑川纪章关于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城市建设的理念,郑东新区邀请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担纲CBD副中心和运河两侧城市设计,邀请美国SWA集团开展龙湖湖岸景观城市设计……大师级的规划设计,必然有助于郑东新区先进城区规划理念始终如一地保持。

  再比如,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为民的理念需要延续。为确保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郑东新区为自己确立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人均经济指标在中西部地区领先,与东部发达地区水平接近,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入住人口80万,将郑东新区打造成功能完善、管理一流、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新城区,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先行区、首善区和示范区。

  在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日益严峻、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亟须突破、建设融资难度逐步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郑东新区依然坚持城区规划建设的高标准,依然为中长期的发展制定高目标,依然确保做到为民发展、发展为民,这是信心的彰显,更体现出郑东新区谋划未来时既志存高远又着眼具体的兼顾。

      (二)

  不再“摊大饼”,走组团发展的新路径,是检验新区之“新”的标准之一。事实上,在城区规划之初,郑东新区便坚持组团开发的理念,中央商务区、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科技物流园区五个功能组团,既互为补充,又协调统一。

  在中长期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功能组团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所有工作的重心之一。在这方面,不妨将郑东新区和其他新区建设加以必要的类比分析。比如,浦东新区的布局模式是:沿黄浦江南北轴向发展,向东纵深呈综合组团发展。滨海新区实施的则是“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和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相比,为进一步突出多核心、开敞式发展模式,发挥新区之于郑州都市区、中原经济区的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在“十二五”期间,郑东新区坚持实施组团发展。

  通过加快CBD金融聚集区建设、CBD商业中心建设、总部经济中心建设等路径,力争到2015年,将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建成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服务中心、中部地区总部经济中心、大型现代化商业中心、中原旅游集散中心、综合会展服务区。

  “十二五”期间,郑东新区致力于将商住物流区打造成为一个以金水东路为轴线的行政办公区、黄河东路和商鼎路为轴线的高品质宜居社区、商都路沿线为轴线的现代物流仓储产业带。

  “十二五”期间,在搞好拆迁安置、龙湖开发及引黄水系建设、完成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龙湖休闲娱乐景区开发、加快龙湖商业中心开发建设、开发高端生态宜居住宅区。

  具体到龙子湖区的规划与开发,“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第二批入驻高校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郑东新区致力于规划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园,力争培育出一批发展前景好、投资效益高、经营能力强的创新性产业企业。

  具体到综合交通枢纽区的规划与开发,“十二五”期间,郑东新区将积极配合交通枢纽区各项工程建设、做好周边项目与环境相协调的规划与衔接工作,同时加大东西站前广场项目建设力度,并做好郑州东站商业中心开发工作。

  郑东新区五个功能组团的中长期规划,有明确的方向,更有具体的内容。规划具体了,才能抓具体;规划细致了,才能具体抓;层面明晰了,才能在施行过程中抓落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