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都市圈核心区集聚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
时间:2023-07-13 10:53:50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 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城镇化研究中心    陈    述

      全球产业链的空间分布越来越趋向于集聚化,都市圈已成为承载要素集聚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中都市圈核心区最为集中。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核心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都市圈核心区集聚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优化空间结构,构建一个紧凑的、不同能级的多核心结构与一个强大中央都市区域,将都市圈核心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一、构建粤港大湾区紧凑型都市圈核心区空间结构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选择高质量的密集化模式,鼓励高强度、紧凑性、多极化。极核导向发展,促进更多集约紧凑的一定规模高质量的城市中心的形成,在大区尺度上培育更多一定规模的城市中心以实现平衡的生活和公平的地域发展。城市聚集中心性呈现幂律分布,只有少数区域如都市圈核心区具有很强的聚集能力,因此,有必要构建紧凑型的多中心、均衡增长的稳固空间结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描述道:“不论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资源集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市圈发展的快慢取决于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的能力和效率。制定一套全面的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更宜居、更具包容性、更公平、生态环境更平衡、更能抵御气候变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填充式加密建设不同层级都市圈核心区,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和土地价值。创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都市圈核心区,促进都市圈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的可持续性、土地使用、交通、历史保护和城市设计、街道和开敞空间、住房、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利用都市密集区的地下空间,处理复杂既存利益格局,实施高密度存量土地再开发,以提高都市圈核心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选择高质量的密集化都市圈核心区发展模式,区域快轨站、地铁站和公交枢纽站主要围绕滨水都市创新活力区发展需求进行配套部署。对于滨水都市创新活力区周边已建成区域,强调存量优先的都市主义原则,以通过填充式开发,增建设强度等都市发展方式,在人口密集区增加公共交通站点密度,提高住宅和都市化的品质。日本政府通过都市更新法案,提高开发强度,在重要节点如东京大手町等处,为鼓励再生开发设为容积率特别适用地区,放开容积率的控制刺激都市圈核心区城市更新,并进行政府公共设施用地的再开发。集聚发展有助于降低基础设施投资和交通建设成本。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们都需要更加接近彼此。而在知识经济愈加重要的今天,生产力的提升、创新的迭代,在人、产业、创意聚集的城市将更可能发生。针对大尺度区域复兴规划,不是把新增建筑面积平摊到所有区域,而是通过多级土地置换和设立容积率银行实施容积率转移,在原有的优质地块及其周边增加新建筑面积,以提高该地区的集聚度和竞争力。以高密度发展代表上海陆家嘴的国金中心大厦,占地37亩容积率为17,集合高端商场超甲级办公楼创新中心、服务式人才公寓的优势业态组合,汇聚众多跨国精英企业人才,多要素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税收突破百亿元。陆家嘴都市圈核心区培育产生税收亿元楼宇110幢,其中税收10亿元以上楼宇32幢、税收60亿元以上楼宇4幢。高密度宜居楼宇经济举措,在背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都市圈核心区之间高效连通是提升全球竞争力关键

      整合都市圈核心区发展关键政策,完善城市中心层级体系,都市圈核心区土地使用模式和区域性的绿色公共交通设施有效的连接起来,强化公共交通引导支撑空间发展,城市中心体系与公共交通模式形成耦合关系。利用密集的都市圈核心区和紧凑的街区可以使城市政府提供共享的便利设施和高效的交通连接,从而增加城市生活的便利,使都市圈核心区发展更可持续。
      加强都市圈核心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出行效率是粤港澳大湾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基本要求。采用无缝整合方式,整合道路、铁路、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在注重高效紧凑的换乘枢纽区域,确保不同的区域和交通方式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不同层级都市圈核心区之间快捷连通。在高效集约化土地利用框架下,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通道布局能够解决高峰小时几十万人数量级的运输需求,实现密集交通系统的重新平衡,通过大编组、高密度的多贯通的地铁才能在城市内部拥有如此巨大的输送能力,提升轨道交通的密度,突出公共交通连通性和可达性,缓解都市圈核心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压力。这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突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和交通发展都根据这些不同区域核心区的划分结合交通可达性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和策略。都市圈核心区为城市发展带来众多机会,一定是便利可进入,以行人为本及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社区。不同区域核心区连接也要确保交通网络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密集站点的大运量轨道交通TOD模式,降低了通勤的距离和时间,提高都市圈核心区可达性。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市民绿色交通通过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增加水运并尽量放弃小汽车出行,解决都市圈核心区高密度人口流动的需求,使得道路交通拥堵不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三、全方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推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市圈核心区是极其重要的资源。为了满足住房和就业的增长需求,促进地域的公平,城市应该向上发展不是向外扩张。引导人口向都市圈核心区集聚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压力,控制自然土地的消耗,保护农田和郊野开放空间,构建低碳的超大城市都市圈核心区空间结构。紧凑型形态向上扩张模式相对于松散型形态跳跃扩张模式更能节约土地资源。
     人口密度增加使人均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紧凑型的都市圈核心区空间结构有利于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研究,生活在公共交通便捷的都市圈核心区的家庭每年开车出行的距离只有城市普通社区的1/3,郊区的1/6,显然人口向中心区的集聚将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扩张导致了通勤时间增加,分散型城市密度太小,增加基础设施成本,并使公共交通变得低效不可达。
      创新活力型都市圈核心区的规划以产业发展和公众健康作为出发点,滨水创新活力区发展坚持在现有居住区增加人口优先于开发无人居住的土地,新建就业活动场所必须最小化地占用林业和自然用地。在人口密集的都市核心环境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立体城市村落体系。热情洋溢的都市街景营造出标志性的场景氛围,令人流连忘返,未来一系列生态景观与户外配套设施,包括天然湖琏公园和绿化区域,将为都市圈核心区开创崭新的公共活动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都市圈核心区提供亚热带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作为城市密集区的呼吸空间。河流,小溪和海湾得到了所有人的改善,保护和享受,重视并尊重干旱和洪水时期水在城市中所扮演角色。
       都市圈核心区建筑和绿化设计考虑城市的亚热带气候与自然生态特征,将可持续设计理念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极大地降低对能源、水资源的利用和碳排放。创新活力型都市圈核心区优先考虑生态可持续和人性化体验:尊重自然环境,构建完善的蓝绿系统,引入绿色基础设施;塑造适宜的城市尺度,整合先进技术和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系统,使能源成本、网络消耗、生态占有都降低到最小限度。充分融合岭南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及景观,探索都市圈核心区生活和工作同自然结合的新方式。为城市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四、集聚创建功能更加混合和更加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核心区
        
      紧凑宜居的都市圈核心区公共空间是一个致力于成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能吸引人才并所有人都想去都可以去的地方。通过围绕滨水都市创新中心区进行集约化的发展,促进功能混合和社会融合,提高生活质量,节省能源和空间资源,减缓城市扩张。增加人口和住宅密度的,以及功能的混合度提升,重视本土地方特点,避免中心的同质化。创造一个功能更加混合和更加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核心区。前波哥大市长给了都市核心公共区域的积极影响一个最好的描述:好的公共空间是一种魔法产物,它从不停止产生幸福感,它就是幸福本身。
      充分公众参与提升规划可操作性。鼓励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积极参与都市圈核心区建设包容性社区。都市圈核心区在促进城市更新中将住房开发与交通发展相匹配,核心区增长机遇将成为良性增长的最佳实践。通过原地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土地价值,旧建筑的再利用、提高都市圈核心区的密度及宜居性、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可支付的住宅。在保持都市圈核心区现有土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各节点和腹地不同土地用途和空间分布的多种可能性。
      功能混合布局实现住职平衡增强街区的活力,提升都市圈核心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完善的都市圈核心区空间体系,确保单一区域内的职住平衡以及大都市区的整体发展平衡。都市的居民因此被聚集在一起,这样一种聚集型生活方式,在文化上在社区建设上也都获得利益最大化。功能混合布局实现住职平衡增强街区的活力,提升都市圈核心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都市圈核心区土地承载着建筑物,更承载着生活,从而形成超越生活的交流空间。提高土地效率也就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的特征性也就愈加明显。倡导功能复合用地集约,把都市圈核心区造成未来的综合性中心,而不是单一的中心商务区。打造一个健康包容的都市圈核心区,使核心区能够获得广泛的健康、教育、娱乐和休闲机会,寻求包容性的建筑和公共空间。
      都市圈核心区发展更广泛的用途和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使其不仅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和娱乐场所,巩固粤港澳大湾区首位都市核心区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24/7共享中心和全球金融贸易创新中心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