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村振兴:乡村与城市如何二元互补?
时间:2021-06-15 16:41:0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红艳 

        可以说,在当代城市居民的心中,乡村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得住乡愁”说的是对乡村的回忆,是当代要振兴乡村的内驱动力。一些城市人愿意到乡村度过一个周末,在乡村发发呆,看看农田,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喝一碗土鸡汤。这说明乡村某些特有的元素,正是城市人所需要的。

        自然是城市的梦,
        乡村是自然的家。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的时间表: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面向现在与未来,乡村振兴有哪些路径?乡村与城市如何二元互补,一体共生,真正地互联起来? 

        农民工“市民化”

        我们国家一直是城乡失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道路,牺牲农村发展而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发展带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很多年以后,从经济发展角度,需要一个均衡的机制:要由从过去的农村流向城市,变为从农村到城市的双向流动。

        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国家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措施。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叶俊焘表示,对不同产品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不同地区的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要有不同做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住房保障改革就是增加城市住房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关注这一部分农民工。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代际更替,从一代农民工到二代农民工再到三代农民工。现在农一代已经五六十岁基本回村了。农二代还在城市,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农三代也慢慢在进入到城市产业工人队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吕德文,在研究农民工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代农民工,看上去他是在城市务工,其实他是把工厂当成他的土地,他只是在城里面种田而已。
        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其实他们整个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跟城里面的年轻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真的将城市务工,当成自己的一个工作来看待。
        一代农民工会给下一代新生农民工在城里买房,包括北方很多地方的农村,结婚的前提是在城里面有房,在县城买房结婚已成标配。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说明他们把预期建立在城市里面,他们必然要进城。某种意义上,这是建立在财富的代际转移基础之上。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能够在城市更好的生活,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上一代给予的支持。但也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要在城市里扎根很不容易,至少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所以,户籍制度改革要考虑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下一步: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农民工的住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从城乡融合的角度看,城市社会文化当中还包括推进他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叶俊焘相信,只要农业人口转移出来,乡村振兴还有突破口。

        乡村要有“新乡绅”

        当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之后,人们就会关心两个问题:
        1.如果鼓励人口从乡村到城市,乡村会变成空心村吗?
        2.如果鼓励人口从城市到乡村,乡村会变成城市吗?
        其一,人口自发从乡村到城市,如果政策鼓励的话,乡村会加速变成空村,集约化农业出现会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不能改变人口流失的状况。

        其二,人口自发从城市到乡村开始去的人很少,而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其中的机遇,会逐渐加速投入乡村,这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如果乡村有好的鼓励政策,应该会有更多的城市人自愿投身乡村建设,那么乡村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乡村与城市相比,最缺的不是钱和资源,而是人才。具有多种能力的优质人才,正取代天然资源、交通及市场,成为城市与乡村共同追逐的核心资源。”上海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俞昌斌指出,由于大量乡村的人才源源不断的被城市吸纳过去,乡村就会荒芜。因此,乡村要吸引离开的人才回归,也要吸引城市的人才来乡村发展。乡村要有“新乡绅”,要有“情怀的城市下乡者”。而这就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机遇所在。

        “乡村振兴当中,主体是人,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又说到市民化的问题,如果市民化不彻底,能够获得这种企业家精神就很难。所以乡村振兴除了给予相关政策以外,还要喊吸引乡贤回去。”叶俊焘说,乡贤回乡创业,不仅能来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智力资本。

        在他看来,将原来沉睡在乡村的资产盘活是需要智力的,需要在政策制度上,经济行为上创新,而这就体现出乡贤的智力。愿意回乡创业的这批人,也是城市的精英。对于乡村创业,特别像江浙一带,这些人依靠的是乡情与智力。
        为什么长三角地区特别有活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都很发达,就在于农民已经智力化了,他们本身在城市经济大潮中历练过,他们再回到乡村做企业就很有底气,而且成功率很高。而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城市里面又没有这种归属,到农村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也算是激活了城乡人才。

        总之,只要对乡村振兴有帮助的人,乡村都应该大力的吸纳他们,优秀的人才是乡村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保障。

        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

        从社会学角度,农村是城市文化寻源的地方,中国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问题,城市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农村的文脉当中找到答案。

        从经济学谈社会学,要完全去追溯或者去践行原来的农村文化,能够形成特有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文化表象。
        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生态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发展有机结合,是高层制度设计的本意。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元年,习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发展观,生态产品将是乡村振兴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比如,打造“生态立县”的衢州,十多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两山”实践之路。最终成为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衢州江山市耕读村,绿树掩映,水果挂满枝头,游客穿梭其中。以前,耕读村人称“水泥村”,因为水泥厂多,工艺水平又低,村里的烟囱日夜浓烟滚滚,自家种的菜叶子上总有一层灰,怎么也洗不掉。水泥厂被整顿关停后,村里的植物仿佛也洗去了“灰”,吸引游客年均10余万人,从卖水泥开始转向卖风景。
        乡村拥有共同的资源——“山水林田湖草”这类生态产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会变成非常稀缺的资源。
        衢州属于生态资源很丰富的地方,在工业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索性不发展工业,将原本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退耕成农业,将这些指标卖给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这样的发达地区。这时候就凸显出生态产品的重要作用了。

        “事实上,乡村振兴没有一个既定模式,在探究乡村振兴的特定地区的创新型模式时,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持续下去要不断的更新创意。”叶俊焘说道,在中国农村,将原来我们认为“不是资源的资源”山水林田湖草盘活,何尝不是实现生态资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出路呢? 

        乡村振兴“三步走”

        乡村振兴更加强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整体改善规划,可分三步走:唤醒、重塑、复兴。

        一、 唤醒
        乡村要活跃起来,乡村里的人要被唤醒,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只要乡村不变成空城,这个乡村就不会消亡,不会荒废,它可以自我再生,不断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慢慢的等待死亡。
        因此,第一步就要唤醒沉睡的乡村,让乡村的村民看到希望,让城市里的人都知道乡村的美好,都愿意来到乡村,唤醒的方式就是乡村根据自身特点引入一个或多个产业,这些产业能吸引城市的投资者和游客到乡村来,把人带来就会把资金带来,这样乡村就可以慢慢发展起来了。
        二、重塑 
        乡村再被唤醒之后,外来的改革者和乡贤们一起分析本乡村的优势,看看下一步到底往哪里走,可以重塑这个乡村的活力,重新找到一条光明的发展道路,找准一条阳产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经过5到10年的发展,一定能够重塑乡村的面貌。
        三、复兴 
        乡村的真正复兴可能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复兴的衡量标准大概有以下几点:
        1.人口是否大量回流,一个符合良性发展的乡村人口总数是非常重要的。
        2.人口类型的分布比例是否合理,如可保持乡村未来活力的婴幼儿比例,可保持当前乡村积极进取的青年和中年人比例,可保持稳定发展的老年人比例。
        3.素质人口的比例,这是衡量该乡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乡村产业的合理性,高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主体产业是否为朝阳产业,是否与本乡村土地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具有不可代替性及高度的竞争力。
        5.符合乡村安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6.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精神状态平稳良好,心理正常,生活健康和谐。
        由此看见,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真正的互联起来,才能给乡村带来真正的活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