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5 16:41:0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红艳
可以说,在当代城市居民的心中,乡村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得住乡愁”说的是对乡村的回忆,是当代要振兴乡村的内驱动力。一些城市人愿意到乡村度过一个周末,在乡村发发呆,看看农田,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喝一碗土鸡汤。这说明乡村某些特有的元素,正是城市人所需要的。
自然是城市的梦,
乡村是自然的家。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的时间表: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面向现在与未来,乡村振兴有哪些路径?乡村与城市如何二元互补,一体共生,真正地互联起来?
农民工“市民化”
我们国家一直是城乡失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道路,牺牲农村发展而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发展带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很多年以后,从经济发展角度,需要一个均衡的机制:要由从过去的农村流向城市,变为从农村到城市的双向流动。
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国家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措施。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叶俊焘表示,对不同产品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不同地区的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要有不同做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住房保障改革就是增加城市住房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关注这一部分农民工。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了代际更替,从一代农民工到二代农民工再到三代农民工。现在农一代已经五六十岁基本回村了。农二代还在城市,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农三代也慢慢在进入到城市产业工人队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吕德文,在研究农民工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代农民工,看上去他是在城市务工,其实他是把工厂当成他的土地,他只是在城里面种田而已。
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其实他们整个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跟城里面的年轻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真的将城市务工,当成自己的一个工作来看待。
一代农民工会给下一代新生农民工在城里买房,包括北方很多地方的农村,结婚的前提是在城里面有房,在县城买房结婚已成标配。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说明他们把预期建立在城市里面,他们必然要进城。某种意义上,这是建立在财富的代际转移基础之上。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能够在城市更好的生活,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上一代给予的支持。但也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要在城市里扎根很不容易,至少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所以,户籍制度改革要考虑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下一步: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农民工的住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从城乡融合的角度看,城市社会文化当中还包括推进他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叶俊焘相信,只要农业人口转移出来,乡村振兴还有突破口。
乡村要有“新乡绅”
当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之后,人们就会关心两个问题:
1.如果鼓励人口从乡村到城市,乡村会变成空心村吗?
2.如果鼓励人口从城市到乡村,乡村会变成城市吗?
其一,人口自发从乡村到城市,如果政策鼓励的话,乡村会加速变成空村,集约化农业出现会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不能改变人口流失的状况。
其二,人口自发从城市到乡村开始去的人很少,而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其中的机遇,会逐渐加速投入乡村,这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如果乡村有好的鼓励政策,应该会有更多的城市人自愿投身乡村建设,那么乡村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乡村与城市相比,最缺的不是钱和资源,而是人才。具有多种能力的优质人才,正取代天然资源、交通及市场,成为城市与乡村共同追逐的核心资源。”上海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俞昌斌指出,由于大量乡村的人才源源不断的被城市吸纳过去,乡村就会荒芜。因此,乡村要吸引离开的人才回归,也要吸引城市的人才来乡村发展。乡村要有“新乡绅”,要有“情怀的城市下乡者”。而这就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机遇所在。
“乡村振兴当中,主体是人,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又说到市民化的问题,如果市民化不彻底,能够获得这种企业家精神就很难。所以乡村振兴除了给予相关政策以外,还要喊吸引乡贤回去。”叶俊焘说,乡贤回乡创业,不仅能来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智力资本。
在他看来,将原来沉睡在乡村的资产盘活是需要智力的,需要在政策制度上,经济行为上创新,而这就体现出乡贤的智力。愿意回乡创业的这批人,也是城市的精英。对于乡村创业,特别像江浙一带,这些人依靠的是乡情与智力。
为什么长三角地区特别有活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都很发达,就在于农民已经智力化了,他们本身在城市经济大潮中历练过,他们再回到乡村做企业就很有底气,而且成功率很高。而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城市里面又没有这种归属,到农村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也算是激活了城乡人才。
总之,只要对乡村振兴有帮助的人,乡村都应该大力的吸纳他们,优秀的人才是乡村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保障。
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
从社会学角度,农村是城市文化寻源的地方,中国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问题,城市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农村的文脉当中找到答案。
从经济学谈社会学,要完全去追溯或者去践行原来的农村文化,能够形成特有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文化表象。
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生态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发展有机结合,是高层制度设计的本意。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元年,习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发展观,生态产品将是乡村振兴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比如,打造“生态立县”的衢州,十多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两山”实践之路。最终成为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衢州江山市耕读村,绿树掩映,水果挂满枝头,游客穿梭其中。以前,耕读村人称“水泥村”,因为水泥厂多,工艺水平又低,村里的烟囱日夜浓烟滚滚,自家种的菜叶子上总有一层灰,怎么也洗不掉。水泥厂被整顿关停后,村里的植物仿佛也洗去了“灰”,吸引游客年均10余万人,从卖水泥开始转向卖风景。
乡村拥有共同的资源——“山水林田湖草”这类生态产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会变成非常稀缺的资源。
衢州属于生态资源很丰富的地方,在工业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索性不发展工业,将原本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退耕成农业,将这些指标卖给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这样的发达地区。这时候就凸显出生态产品的重要作用了。
“事实上,乡村振兴没有一个既定模式,在探究乡村振兴的特定地区的创新型模式时,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持续下去要不断的更新创意。”叶俊焘说道,在中国农村,将原来我们认为“不是资源的资源”山水林田湖草盘活,何尝不是实现生态资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出路呢?
乡村振兴“三步走”
乡村振兴更加强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整体改善规划,可分三步走:唤醒、重塑、复兴。
一、
唤醒
乡村要活跃起来,乡村里的人要被唤醒,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只要乡村不变成空城,这个乡村就不会消亡,不会荒废,它可以自我再生,不断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慢慢的等待死亡。
因此,第一步就要唤醒沉睡的乡村,让乡村的村民看到希望,让城市里的人都知道乡村的美好,都愿意来到乡村,唤醒的方式就是乡村根据自身特点引入一个或多个产业,这些产业能吸引城市的投资者和游客到乡村来,把人带来就会把资金带来,这样乡村就可以慢慢发展起来了。
二、重塑
乡村再被唤醒之后,外来的改革者和乡贤们一起分析本乡村的优势,看看下一步到底往哪里走,可以重塑这个乡村的活力,重新找到一条光明的发展道路,找准一条阳产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经过5到10年的发展,一定能够重塑乡村的面貌。
三、复兴
乡村的真正复兴可能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复兴的衡量标准大概有以下几点:
1.人口是否大量回流,一个符合良性发展的乡村人口总数是非常重要的。
2.人口类型的分布比例是否合理,如可保持乡村未来活力的婴幼儿比例,可保持当前乡村积极进取的青年和中年人比例,可保持稳定发展的老年人比例。
3.素质人口的比例,这是衡量该乡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乡村产业的合理性,高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主体产业是否为朝阳产业,是否与本乡村土地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具有不可代替性及高度的竞争力。
5.符合乡村安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6.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精神状态平稳良好,心理正常,生活健康和谐。
由此看见,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真正的互联起来,才能给乡村带来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