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开发运营呢?从产业地产投资者的角度,首先应该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苏州迫切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我们能为苏州导入什么样的产业?我们需要为这些拟导入的产业设计营造什么样的物理空间和产业生态,以保障这些项目能够在苏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2月20日下午,在苏州举办的“创新•融合•共享——以高质量开发运营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领航空间产业研究院院长邵念强做主题分享时一番发问开场就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力。
他分享的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工业地产开发与探索”,认为苏州发展产业地产应与政府紧密合作,对标深圳,学习深圳;对接京沪,导入资源,吐故纳新,转型升级。
据悉,本次论坛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主办,微链城(苏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近百家开发企业及关联企业共聚一堂,大咖论道,以高质量开发运营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对标深圳、对接京沪
“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先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在主题分享时,邵念强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切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经济对城市发展和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产生着日趋强大的影响。苏州应该对标深圳,比学赶超;对接京沪,转型升级。
邵念强将苏州与深圳进行了对比分析:苏州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有2000年建城史,人口规模1100万人口,面积8488平方公里;深圳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是一个刚过40岁生日的新城,人口规模1300万人,面积1952平方公里。十年前,苏州与深圳在经济规模(GDP)和经济发展质量(财政收入)上基本处在一个水平上,且都处在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关键期。十年来,深圳完成了从依靠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与深圳相比,苏州的步伐则显得缓慢,主要表现在创新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双方的差距拉大了。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仅以GDP为例,2010年,苏州的GDP为9228亿元,与深圳9510亿元的GDP相差282亿;2019年,苏州的GDP为19235亿元,而深圳的的GDP为26927亿元,二者相差7692亿元。“不过,我们认为,有差距就有空间,有空间就有机会向深圳学习。”他指出社会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珠三角经济强势归来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苏州可以借鉴的地方。
苏州何以对接京沪?邵念强认为,一是开源引流,北京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苏州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的科技资源优势,做到“人才和科技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的累累硕果。二是瞄准新兴产业,一方面,5G下游产业联动协作形成十万亿级大生态;另一个方面,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通用航空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而江浙沪是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最火热的区域。
2、创新制胜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在加速推进,苏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主动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把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作为重大战略机遇。
“唯有创新,才能制胜!”邵念强结合自己多年新型产业园区规划与实践的经验,分享了在长三角一体化下创新产业园开发运作与探索。
其一,创新产业园开发运作模式。“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创新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可以帮助政府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难题,探索并实行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有效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价值。
其二,创新产业园项目顶层设计。结合区域产业基础、产业发展趋势、地方发展需求和政府产业政策,因地制宜,以顶层策划为先,寻找创新产业园发展路径,指导规划方案设计。
其三,创新产业园投资与运营模型。新型产业园区搭建研发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众创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合作平台,实现产教融合,为区域产业经济升级赋能。
其四,五维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产业园区“产、学、研、居、景”五个要素功能区有机融合,赋予产业园区旺盛的生命力。
话题回归到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的发展,邵念强说,将国内领先的新型材料和制造技术、科研成果、优秀人才及知识资源汇集到苏州,纳入五维一体、独具魅力的物理空间,以创新型科研、应用、产业转化基地的形式立足苏州,融入上海,辐射长三角,谋求地方政府、投资运营机构、入园企业三方在创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互融合,共享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