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当今天,亲眼所见“两山”医院,心潮澎湃,激动、复杂、心酸、感概之情无法言喻。
1月23日、25日,在武汉疫情肆虐、急需专门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紧急时刻,建设医院就是一项急迫的救命工程。当时,广大建设者与死神竞速,只争朝夕抢春光,用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建成医院,只为早一分钟建成,早一分钟收治患者。
11月2日,在武汉市城乡建设局设计处张璐,雷神山建设指挥部丁继斌、中建三局、中信设计、武汉华胜相关负责人等的陪同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金德钧,中国市长协会顾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呼吸科主任、中心新冠疫情专家组组长张健鹏,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副秘书长顾晴等,实地考察了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雷神山医院”几个红色大字醒目耀眼。进入医护区走廊,疫情期间在电视上看到的正能量抗疫漫画依旧励志,不亲临其境,是无法体验现场的震撼!一幅幅漫画又暖又好看,年轻医护者工作之余解压方式可爱有趣。几个漫画版的投身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旁边配以一句句话语:“无需言语,无关功利。无畏生死,无惧前行。只为心中不变的职业信仰,我将无我,不负昭华!”表达了医护者共同的心声。
雷神山医院医护通道变身手绘文化长廊,内容涉及战“疫”记录、院校文化、旅游美食等各个方面。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病房、接诊室、ICU、液氧站、污水处理站、垃圾焚烧站、救护车消毒区等。在现场,看到箱式板房形式的病房区,整洁干净,每个房间有两张床,挂式电视,独立卫生间,医疗设备齐全。医护、病患、物流交通流线明确、洁污分流、互不干扰。病房采用负压隔离病房,各病房独立设置分体空调避免交叉污染,新风采用三级过滤,排风采用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
丁继斌介绍说,1月25日下午,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调度会,决定除火神山外再增建一座医院——雷神山,于是位于武汉市中心南郊江夏区的雷神山医院,以12天288小时的速度建成。
“我们用288小时计算完工时间,因为每小时的建设都不一样。”1月25日晚上,市城建局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指挥部进驻施工现场。由武汉市城建局工程处、计划处、道维站组成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当时1月26日2点,雷神山医院项目现场开始进行场地平整施工。中建三局首批50名管理人员到达施工现场,200余名劳务全部就位,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启动。
事实上,1月25日武汉政府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时,恰好赶上大年初一,当时物资紧缺,既没有工人也没有材料,武汉封城,雷神山又比火神山晚建4天,工人和材料都用于火神山,所以雷神山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雷神山最终以12天建成,总建筑面积扩大至约7.99万平方米,病床超1500张,可容纳2000余名医务人员。
下午2点,考察团一行又来到火神山医院实地探访。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知音湖边的火神山医院,绿树成荫、绿意盎然。现场所见,被网友们戏称为“白居易”的白色箱式板房,由若干个6m×3m的模块化尺寸通过水平与垂直方向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病房、卫生间、缓冲间、病人走廊、医护走廊等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基本解决了传染病医院的流线及分区问题。
每个病房内有两张病床,有空调、电视,房内还有独立卫生间。卫生间上悬挂着指示牌,淋浴间、洗漱台和抽水马桶依墙而立,卫生间屋顶上悬挂着热水器。病房外的缓冲间里,正中的洗手台上方标有“手卫生”的提示语,黄色的医疗垃圾桶排放在一旁。
对于传染病医院,控制好污水处理十分重要,而对于进入隔离区的雨水同样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污染,无疑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火神山污水处理设施与医院同步设计,严格按照医疗废水处理规范和相关要求建设。污水、雨水、医疗垃圾均单独收集处理,不会污染环境。其中,污水、雨水收集处理达标后,再进入市政管网,而医疗垃圾收集起来后由院内的两台焚烧炉安全处置。
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工期紧急,而在体量上,却一点也不轻松。
花 10天时间,建一所1000张床位,是怎么做到的?首先,你需要一个紧急命令,在武汉知音湖畔5万平方米的滩涂坡地上,指挥 7500名建设者和近千台机械设备。
之后,设计方中信建筑设计院要在 1小时内召集60名设计人员,联络全国数百名BIM设计师共同参与。随后,要在 24小时内拿出设计方案,在60小时内与施工单位协商敲定施工图纸。这之后,有环保、重工、电网、基站、网络、能源等各个环节的快速响应与保障。
“两山”医院建设背后的艰辛远超常人的想象。
“两山”抗疫医院很好地诠释了“中国速度”。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武汉设计建设企业精锐尽出,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多工种协同设计、各建设单位交叉作业。在这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的战场,他们逆流而行,与时间赛跑。其实,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有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