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北京三名女生以676分的相同成绩(不含加分),并列文科第一名。前天,来自香港大学消息,三名女生放弃北大,全部选择去港大就读,并且全部获得每年1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
对此消息,昨天网民议论甚为热闹。有说她们冲着高额奖学金去的,也有说她们是为了移民去的。当然,更多的声音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诟病。其实,这些话题是扯远了。
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北大或港大,是考生及其家庭的私事,至于他们怎么想的,干卿何事?如果他们看中的就是高额奖学金或将来移民方便这一点,难道就有错么?
有网友说,三名女生选择港大,让北大情何以堪?言下之意她们选择港大是因为北大不好,这观点未免太狭隘了一点。据说选择到港大读书的内地考生并不在少数,为何他们不被聚焦?因为他们不是“状元”。尽管他们的水平未必比状元差,未来发展未必比状元不好。
过度关注三名女生的选择,就未免有“炒状元”之嫌。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然而,禁令声总是难抵炒作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咱就不说了。
让考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港大选中北京三名女学生,并不一定取决于她们的高分。前几年,曾有11名内地各省市高分考生在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其拒收“状元”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北京三名女生被港大录取,这也许是内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本?从这个角度想,该感到高兴才是。
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优势所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目标选择。所以,我们不必为某个状元的选择或放弃惊呼。考生的选择,就好比我们挑选鞋子,合脚最重要。
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各种观念、文化在这里交汇,可以让你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而这来源于其生源的国际化和师资的国际化以及特有的国际交流计划。这是港大的一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山东考生颇不买账,致使港大连续多年在山东省招生吃了败仗。山东“状元”都倾向选择北大和清华,在他们看来,香港是一个发达的商业化城市,优点是商品物质丰富,缺点是文化氛围淡泊。搞学术、做学问的大环境远不如北京等内地城市。相应地,香港高校也是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山东考生放弃港大和北京考生放弃北大,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网友热议看,国人还有一点担心,就是人才的外流,其实这一点也是多余的。我们可以套用温州的“地瓜经济”理论,温州人遍布世界,但他们的根始终在温州,就好比地瓜,藤蔓四处铺展,只是为了博采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反哺根。年轻人志存高远,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香港去,到世界各地去,经受风雨,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