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预算问责核心是建问责法治政府
时间:2011-06-23 13:56:33  来源:中国改革  作者:杨海坤 

      政府财政预算古已有之,我国周朝的“九赋九式”制度,就是一种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财政计划,体现了早期政府预算的雏形。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财政和国库的重要性,都知道“钱袋子”就是命根子,都知道管好“钱袋子”是关系到政权安危的大事。

  政权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政府预算的不同性质、功能和目的。现代民主法治政府预算的根本特点就是,政府预算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工具转变为人民管理政府的工具。也就是说,预算的收入来自人民,预算的支出用于人民,人民有权掌握和控制政府的预算。

  现代政府必须是受人民控制的法治政府。政府固然具有管理社会的职责,而且必须对社会实行善治,但首先政府要管理好自己;而政府要管好自己,仅仅靠政府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对政府的外部控制。因此,法治型政府除了由法律产生,还必须对法律负责、受法律控制、依法律善治,法治政府必然是问责型的政府。

  纵观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是两个:一个是财政,一个是法律。这两个手段不是割裂的,而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加强对政府的财政法律控制,使政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都要纳入法治轨道,使一切违反预算的行为都得到追究和纠正,这是民主法治国家建设的正途。

  在我国,政府权力的自我扩张、政府部门的自身利益追逐,是扰乱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祸乱之源。在财政方面,表现为大规模的预算超收、大规模的预算超支;一些行政机关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摊派、私设“小金库”;“三公”消费猖獗、屡禁不止;年终突击花钱、挥霍浪费严重等等现象。这些情况,由来已久,近年来还有屡禁不止、越演越烈的趋势。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年年呼吁、年年提出批评和对策,有些地方和部门依然我行我素。这是非常值得忧虑的现象。

  中国30余年的财政改革和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走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过程中,面临的任务特别艰巨:既有从税收法定主义着手规范财政收入的任务,又有从财政全面改革着手规范财政支出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政府外部体制改革和政府内部体制改革两个方面,来建设问责型法治政府。问责型法治政府建立起来了,财政预算问责的问题才能解决。

  从外部来说,最关键的莫过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宪法层面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控制。参考世界各国,特别是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其财政控制主要建立在完善的代议制基础上,代议机构通过预算支配和控制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政府收支行为予以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追责,建立起控制政府财政权的完整的、系统的约束机制。

  在我国,显然必须实实在在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法权威,健全完善的财政审批制度,使财政预算草案公开,收集和听取人民代表、各界群众的意见,并实行严格有效的预算执行制度。必须提高预算决定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即经过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政府财政行为必须受到预算文件的约束,任何违反人大通过的预算的行为必须受到追究。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人大代表的结构和素质与人大有效行使监督、质询、追责等功能尚有差距,人大代表比例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官员,他们对监督政府财政支出不感兴趣,或者缺少责任感。

  许多人大代表缺少财经知识,缺少审查预算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在人大会议议程繁多、会期短暂的情况下,往往根本无心思审查或者无能力审查,由此造成审查预决算的重要程序走过场。

  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代议制机构真正硬起来,并使人民代表敢用权、用好权。不仅使人大代表有足够的时间审查预决算,而且真正能看懂预决算,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谨慎地、正确地行使好投票表决权。

  在国外,切实代表代议机关履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通常是审计机关。我国审计机关如何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权、问责权,是当前应当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的审计机关隶属于本级政府,充其量不过是本级政府的助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一些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作用,但是这种设置对政府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作用十分有限。

  这也是目前人们常为之诟病的我国审计机关发现问题难、查处问题难的原因所在。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在宪法层面,使审计机关直接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至少使审计机关能独立于行政机关开展工作,这是我国真正实现财政问责制的前提。这方面,学者们已经提出过几种方案,应该经讨论择优采纳。

  其次,行政机关自身加强《预算法》《审计法》的执行也十分必要。这些法律都已经有了追究法律责任的初步规定,虽然还不够具体细致,追究法律责任的形式还相当单一,但要害已不在于无法可依,而主要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现行《预算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使经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经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审计法》第四十六条也明确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物收支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

  这样的条文可以列举很多,问题是没有真正有效地实施。今年全国人大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其意义至少有二:一是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要继续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二是我国的法治工程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已有法律的实施方面,因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情况完全适用于预算法、审计法领域。

  我们固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审计法》,包括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程序、形式和内容,使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安排更加合理,使预算级次的设置更加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使预算法律责任的界定更加明确等等,通过加强立法,通过立法后评估制度等渠道使现有法律更加完善。

  但更重要的是,要使现有法律具有约束力,使已经批准的预算更具刚性,使预算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更加严密、确定和强硬。既然民主执政和依法行政都要通过预算的刚性来体现,那么,违反预算的官员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他们的违法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

  此外,落实预算问责制的另一半,就在于政府自身监督机制的完善,在于行政机关自身敢于动真格。对政府的外部监督必须通过政府内部监督最后落实。

  其实,2004年国务院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正是这个文件,提出了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等要求。

  现在的问题是不能使文件贴在墙上,而是真正落实。不能使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落空,不能使追究违反预算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落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