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电动自行车岂能一禁了之 考验政府大考题
时间:2011-06-23 13:18:4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陆娅楠 左 娅 

    电动自行车虽小,却是考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道大考题

    6月6日起,深圳主城区开始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这个城市的50万辆电动自行车一夜间“无路可去”。

    深圳并不是我国第一个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城市,而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定位、管理与存废的争议,仍在各个城市持续。

    一纸禁令引发连锁反应

    电单车的定位,不仅涉及道路安全、服务业发展,更关乎民生

    尽管“政府要封杀电单车”的消息已在深圳坊间流传,但当消息正式公布时,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电动自行车早该禁了。骑得飞快,又没什么声音,嗖一下就从身边窜过去,太危险了。”家住深圳市宝安区的刘女士说,现在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大多没有限速器,违规载货、载人的也不少,经常让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提心吊胆。“警察连违章的汽车都管不过来,更何况电单车。干脆禁了,挺好。”

    家住南山区的郑舸则对“禁令”持反对态度。“我骑电单车从来不超速、不超载,没撞过人,也没闯过红灯,凭什么就不能骑了?”郑舸的电动自行车是老婆花了一个月工资,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每天骑着电单车穿行在深圳大街小巷,看着身边堵得一塌糊涂的小汽车、挤得像罐头似的公交车,是郑舸仅有的优越感。“骑电单车的,收入都不高,这也是可观的家庭财产啊。政府应该管超速的、违章的电单车,不能伤及无辜啊。”

    在深圳的50万辆电动自行车中,有一些是像郑舸这样自用的交通工具,还有一些则是谋生工具。

    “现在是‘炮换鸟枪’,一夜回到5年前。”深圳圆通公司华侨城分部快递员杜胜,这几天常因为迟到遭到老客户埋怨。脸上陪笑的杜胜,心里委屈,花几千块钱买的电单车,突然变“黑车”了,他不得不骑自行车送件。“原先俩小时的活儿,现在需要3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效率降低了一半。”

    效率低了,意味着收入也要下降。由于自行车负重低,公司为了保证时效,原先由杜胜单独承包的小区,现在改由3个人负责。“原来一人独享的提成,现在要3个人分。而且深圳夏天太闷热,骑几分钟自行车就是一身汗。现在是又累又挣不到钱,再撑两个月,要是一直这样,我就不干了!”
    受“禁令”影响的远不止快递员和快递业。由于驾驶简单、成本低、停车不受限制,而且不受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快餐外卖、饮用水送货、维修服务、派送报纸等服务业普遍使用电动自行车作为“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深圳开烧烤店的李先生,平时采购都依赖电动自行车。“骑自行车肯定带不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小本经营勉强糊口,买不起也用不起小汽车,禁了电单车以后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禁令”导致的效率降低,还有可能推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成本。深圳圆通公司负责人谢一民表示,在深圳禁行电动自行车之前,深圳圆通公司及下属分部90%的快递员都是使用电动自行车完成收派件任务。“现在市区禁行电动自行车,大家只能改用其它交通工具。为保证时效,企业就要多雇人,成本肯定是要增加的。这些成本除了自我消化一部分,恐怕也会传导给消费者一部分。”

    “这么多人依赖电动自行车谋生,又有这么多人间接享受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便利,可见电动自行车该不该禁行,不仅仅是个单纯的道路安全问题、服务业发展问题,也是个非常严肃的民生问题。”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表示,“对于这么个严肃的问题,深圳市政府一没有到生产企业调研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二没有举行听证会,说禁就禁了。我们只能说,很遗憾。”

    “20公里、40公斤”是保护伞

    电单车的安全隐患,是车的问题、人的问题,更是管理的问题

    尽管电动自行车“禁令”是在深圳生效,但在拥有300万辆电单车的成都、350万辆电单车的上海、百万辆电单车的杭州……电动自行车的命运牵动着不少人敏感的神经。

    “这些年,好几个城市先后出台政策限制电动自行车,就怕哪天北京也跟风。”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上班的徐征坦言,看了这么多政策,似乎都没说清楚电动自行车“何罪之有”。“既然是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商品,怎么能说禁就禁呢?”

    对于质疑,深圳市公安局与交委的解释是,电动自行车上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深圳市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已造成152人死亡、685人受伤。

    对于这样的解释,倪捷作为电动车的生产者,并不认同。

    “电动自行车的道路安全情况处于好转的趋势。”倪捷分析,其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增幅远高于事故数量增幅。2009年与2004年相比,全国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增加了6.244倍,但是这8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加了8倍。其二,电动自行车的万车死亡率在下降。2004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1500万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89人,万车死亡率为0.39;2009年,事故死亡人数虽增至3678人,但电动自行车保有率已增至1.2亿辆,万车死亡率反而下降到0.31。

    “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也有可能是机动车的责任。而且死亡人数绝对数量的上升,还可能和交通管理水平有关,不应该把全部责任都推到电动自行车身上。”倪捷说。

    在电动自行车存废问题上,究竟孰是孰非呢?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分析,所谓“电动自行车上路存在安全隐患”,既是车的问题、人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问题。

    吴洪洋介绍,在我国发展和使用电动自行车,是合乎法律的。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1999年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电动自行车是以蓄电池为辅助能源,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力辅助动力功能的特种自行车,其最高车速不应大于20公里/小时、整车质量不大于40公斤,属于非机动车。“国家法律与标准为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表明政府对发展电动自行车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

    换言之,“20公里、40公斤”的标准紧箍咒,也是电动自行车的保护伞。一旦脱离保护伞,电动自行车就无安身立命的根基了。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不断提高电单车的速度与功率,一些时速超过30公里、电机功率高于300瓦的非法产品反而鸠占鹊巢,成了市场主流。商家过分逐利、使用者不守交通规则,以及政府对市场与道路监管不到位,共同导致大量电动自行车“超标”上路。

    “电动自行车一旦超标,就从非机动车变为机动车,对现有交通系统的干扰非常大、本身安全性能也会很差,这些超标车辆大大增加了交通管理的难度,导致许多地方交管部门以此为理由,对电动自行车这种新型出行方式采取了限制和禁止的措施。”吴洪洋说。

    吴洪洋认为,“管理难到位就全面禁行”的粗放管理模式,有悖于“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创新社会管理宗旨。“任何交通工具上路,无论是小汽车,还是自行车,由于驾驶者违规行驶,都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这不应该成为剥夺电单车使用者道路权利的理由。”

    宜“引”不宜“禁”

    电单车是绿色出行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从技术、制度、规划、管理层面规范其发展

    对于电动自行车存废的另一个争议,来源于其辅助能源——蓄电池,其废弃后存在二次污染的担忧。

    实际上,“全程低污染”正是电动自行车的一大亮点。一方面,在“服役”期间,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百公里能耗成本分别是摩托车的1/15,小汽车的1/40,且没有尾气排放。另一方面,在“退役”后,电动自行车的铅蓄电池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是再生铅工业的重要来源。

    吴洪洋介绍,我国废旧铅蓄电池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也很成熟,目前,电池回收率可达100%,原料回收利用率近98%,所谓铅蓄电池的“废弃型二次污染”基本不存在。此外,电单车的电池消耗量仅占我国电池消费总量的很小一部分,远不及通讯业、家电业。“以‘废弃型二次污染’为理由禁止电单车的做法也难以服众。因为这不是技术难题,是国家的回收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其实,发展电动自行车,恰恰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弥补的是目前城市公交中的“短腿”。

    在所有交通工具中,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在城市高峰时段,小汽车每小时运输能力为850人,摩托车为720人,不受拥堵限制的电动自行车为1000人。而且电动自行车占用道路面积仅为小汽车的一半,可以大大提高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

    在绿色出行系统中,电动自行车的灵活性与通达性最好。同一时间段、同一距离出行,使用电动自行车比乘坐公交省时50%以上,比自行车省时30%左右。“目前,电动自行车的出行距离主要集中在3至10公里,既满足了百姓机动化的出行需求,又弥补了目前城市公交不发达的缺陷,已经成为城市公交系统的有益补充。”吴洪洋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自行车价格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发展这种低经济负担的绿色代步工具,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统计,我国现有电动自行车逾1.2亿辆,其中80%的消费者原来就是自行车使用者。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个体户、工人、服务人员、体力劳动者等中低收入阶层。这些人群日常出行次数较多,对出行的灵活性要求较高。

    “电动自行车不仅价格低,而且没有运营费用,是适合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支付能力的最佳代步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出行质量。”吴洪洋说,低经济负担是近些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得以飞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应该是城市交通管理者制定交通管理政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吴洪洋认为,综合以上因素,在现阶段的城市交通发展中,电动自行车宜“引”不宜“禁”。技术层面,企业应从研发、设计与制造环节入手,让“超标改装”无从下手。制度层面,企业与政府应合力建立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管理制度,实现废旧电池的强制回收。规划层面,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尽快加强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系统的总体规划,让电单车成为绿色出行系统的“长腿”。管理层面,政府应严禁“超标”车出厂、销售、上路,违者重罚,从而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健康的城市交通环境。

    实际上,今年春天,国家对电动自行车发展已经释放了明确的信号。3月18日,公安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结合实际,设定“超标”车的过渡期限,限期淘汰“超标”车。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到国家标准下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电动自行车虽小,但却是考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道大考题。对于超标电单车,该禁、该罚。对于合标电单车,如何通过精细化、动态化、人性化的交通管理与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政府要动的脑筋还很多。”吴洪洋说。(记者 陆娅楠 左 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